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教学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 何保福

【机构】 新疆第八师石河子150团中学



【正文】

      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现代学习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与学习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当学生对某门学科产生学习兴趣时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见,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行初中课程的设置中,历史课每周二课时。大部分初中生由于思想上不重视历史课等原因,除了课堂上能学一点外,课后很少有复习的。因此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显得很重要。那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怎样做呢?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总结了一些做法。

  一、营造良好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学生的智力活动,阻碍通向新思维的通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学生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碍选择答案的途径。由此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必须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课堂上如有时间,本人就经常鼓励学生对本人的课进行大胆评判:哪些精彩?哪些尚欠缺?哪些该发扬?哪些该摈弃?让学生充分讨论,师生民主平等地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有理、独到创新的建议或意见给予充分肯定,甚至大加赞赏,使历史课堂教学充满生机,焕发出活力。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会发现学生不同凡响的智慧火花,学生也会产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再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有时答不上来或答错时,本来就害怕紧张,这时如果教师过多批评指责他,他的自尊心肯定会受伤害,整节课会听不进去。时间一长,肯定会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出现这一情况时,本人的做法是:先不过多批评他,让他坐下,听听其他同学的回答。那么这段时间他肯定会加强记忆,再让他回答时肯定会很好。这样既让他掌握了知识又会让他安心学习。

  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营造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也会非常喜欢学习历史。

  二、讲解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生总以为上历史课就是听故事,其实应该多学历史知识。但如果教师总是照本宣科地讲解历史,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渐渐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教师每节课能涉及到一个小历史故事的话,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故事很多,教师不能都涉及到,要精选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历史故事。课堂上教师讲也可以,让知道的学生讲也可以。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春秋战国历史涉及到“寒食节”、“完璧归赵”、“围魏救赵”、“荆轲刺秦王”、“纸上谈兵”等;讲两汉历史时涉及到“投笔从戎”、“昭君出塞”等;讲三国历史时涉及到“三顾茅庐”、“周瑜打黄盖”、“草船借箭”等等历史故事。教师讲解到这些故事时,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情绪十分高昂。学生在丰富了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该掌握的历史知识。

  三、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善于发问是一种能力,因为发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说明他学进去了。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在课堂教学中,本人非常注重鼓励、诱导、启发学生标新立异,提出独到见解。例如:讲到“三顾茅庐”这一事件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质疑发问,谈自己的看法。大部分同学都能从刘备求贤爱才的角度去认识思考,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有的同学提出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教师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并诱导说:“这种看法有道理。假如没有徐庶回马荐诸葛,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了。当今社会,我们面临许多成才和发展的机遇,理应抓住机遇推销自己,施展才能,千万不能坐失良机,误了前程。“这一段发问和对话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兴趣。

  教师通过鼓励、诱导、启发学生发问,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越大,提出的问题就越多;问题越多,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越能发挥出来。

  四、视听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剪辑的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方面视听觉让学生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掌握历史规律,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总之,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视听结合,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编制有趣的歌诀等,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很多。如果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话,学生肯定会感到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就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教师就得下功夫用心编制一些有趣的歌诀等,帮助学生记忆。

  例如:对于历史年代的记忆,学生很头疼,教师可帮助他们寻找一些规律记忆。如讲解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五四运动的时间时,引导学生分析——它们恰好组成了一个以2为公差的等差数列,即1911年、1913年、1915年、1917年、1919年。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记住这几个历史年代。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只要教师用心采用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肯定会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的效率。以上做法只是本人在教学实践中的初探,希望与各位同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