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探究
【作者】 余立平
【机构】 云南临沧市临翔区教育局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每节新授课中至少要用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活动,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索、反思,拓宽知识面,整合新旧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感悟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主人。在多年的课堂教学中我从如下五方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这样的情境:“考古学家在一个神秘的山洞里发现了一个古老的宝箱,在惊喜之余他却千方百计也无法将宝箱打开。忽然考古学家惊奇的发现了山洞石壁上所刻写的一行小字:想要知道打开宝箱的密码,请猜闰年2月的最后一天的日期。考古学家看完以后恍然大悟原来打开宝箱的密码就是石壁上所刻这一天的日期。”这时老师提问:“同学们想知道宝箱里藏着什么宝物吗?那你们就自己想办法找出的宝箱的密码来吧!对此学生兴趣盎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本,寻找答案。通过交流、讨论、争辩,学生试着说出自已的答案。通过一段生动有趣的课件演示,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过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把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二、创设说话环境,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又是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又表现为不同步性,分析问题往往看到了、想到了就是表达不出来,再加上数学学科特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学生更是感到无从说起。针对这种情况,在培养学生自授时,首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使他们敢说、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说错了再重说,培养学生慢慢学会说话。其次,课堂中还应充分利用讨论的机会,锻炼学生开口说。如在学习“时分的认识”一课时,学生对“时针指在2、3之间,分针指在11”时,是2时55分还是3时55分出现了不同意见,我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钟表模型分组讨论、探索,最终得出了统一答案。这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再次,在教学过程中,一些简单的例题可由小老师到讲台上给大家讲解,说说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为什么这样理解,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三、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自主解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实际,寻找自主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结合某个知识点,通过对实际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学校召开运动会,400米比赛,一些学生观察到,每位运动员都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提出了“400米赛跑为什么运动员不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问题;学生了解家里一周的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提出了好多问题:一周共需开支多少元?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约多少元?每月收入是多少元?家里每月结余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微波炉,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从家到学校,哪条路最近,为什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就一定会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学中,教师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要激活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学活知识、用活知识。学习数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数学走进现实生活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时,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不再孤立地教学笔算,而是将笔算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现实中,使笔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结合。笔算加法中安排了参观博物馆的乘车问题,笔算减法中安排了北京申奥成功后得票多少的比较问题等。这就在现实的情境中提出要解决计算的实际问题,计算的必要性表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激励交流合作,促进自主学习的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学生是“主角”,老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教学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堂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方法,学会倾听他人意见,评点他人观点,接受他人意见。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延伸自主学习途径,在“求异”中再“求佳”。例如,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和主动交流。通过说说、想想、算算、填填,7的乘法口诀学生很快掌握了,更重要的是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学习自信心得到增强。
五、注重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学生自主学习也贵在得法。学习方法可谓多种多样,其中就包括:预习、阅读、听课、观察、质疑、讨论、练习、反馈、复习、考查等。这些方法可以循序渐进地加以指导,结合良好学习习惯密切进行反复训练、培养。例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方法,从教学9加几开始让学生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学习:(1)看图说话提出问题(如:9个小朋友做游戏,又来了3人,一共是多少个人?);(2)通过数一数、摆一摆来解答;(3)列加法算式尝试计算;(4)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思路;(5)同桌相互讨论比较谁的计算方法简便。熟练了以上的学习过程,那么在学习8、7、6等加几的时候,学生自己就不再感到无所适从了。自主学习知识总要经过一定的途径,采用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只有掌握学习方法,才能有效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
总之,自主学习就是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思维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参与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