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对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几点认识
【作者】 朱 莉
【机构】 云南省鲁甸县第一中学
本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这一理念,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强化了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两年实践,我对思想品德教材中“活动”有以下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活动课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
1、人们对活动课思想认识力度上不够深刻
活动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但在目前中考的压力下,它的存在必会引起家长、授课老师的疑惑。毕竟,上活动课要占用课堂时间乃至课余时间,有的家长认为子女的动手能力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或有先发育智力后培养能力的想法,对此,除加大宣传力度外,还得依靠广大的思想品德老师在活动课这一课题上多探索、多总结,让人们逐渐认识活动课的重要性。况且,这几年来的思想品德中考试题,无不打上了实践活动能力考查的烙印,如果我们平时忽略了活动课的教学,学生面对考题就会无从下手。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中考,必须重视思想品德活动课的教学。
2、活动课的开展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农村基层中学由于办学条件差,硬软件难以跟上要求,不能具备上活动课的条件上,具体可表现为分组讨论易受到其它班级的干扰,且班级面积小而班容量又大,不便于教师的巡视以便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等,这些都影响了活动课的质量。这在客观上要求国家、社会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资金,健全教学设施,培训教师的业务能力,以便更好的开展活动课的教学。
3、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风餐露宿动人 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由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总结、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诠释。
二、要上好活动课,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活动课是教师的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相结合,又以教师为主导下的学生为体的教学活动。尽管活动课的目的是促使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动起来,成为活动课的“主人”,但教师的主导地位却不容改变,否则活动课就会成为自由式、开放式的休闲课、游玩课。
1、认真选好活动课题
活动课的内容一般是由教材自身所提供的,但有的课本身已超越基层农村中学所拥有的教学条件,教学硬软件难以跟上。针对这种情况,应对活动课的课题加以选择,不能拘泥于教材,应大胆创新。例如,九年级第三单元的主题探究,在活动中,应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收集相关信息,以演讲、讲故事、看录像等形式,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享受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在行动中体会到自己所所肩负的历史重任。
2、精心组织活动程序
只有明晰的教学程序,才能提高活动课的教学效果,才能让课堂教学更具有教育性和实用性。如第三课的活动《守护我共有的家园》教学中,针对目前我校校园环境不容乐观,中学生环保意识淡薄,自律意识差的实际情况。我与学生们一起对教材规定的教学程序进行了重新设计与整合: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校园白色污染严重、学生随手乱扔纸屑、乱折花卉的照片)——问题讨论(学生对此展开激烈的讨论;老师提出问题:你平时是怎么做的呢?你今后又该怎样去做呢?)——超级链接(由此及彼,可见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环保刻不容缓)——反省提高(班级制定环保计划书并能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通过学生自己参与设计的教学活动课,他们对“环保”有了更理性的认识,能亲身体会“守护我们共有的家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也是学生思想境界得以升华的一堂课。
3、活动形成灵活多样
初中学生不但兴趣各异,个性也各不相同,又具有不同于成年人的性格特点,如果活动课堂单一化、模式化,就会使活动课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因此活动课的形式应多种多样。依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如举行辩论赛、演讲、编报、讲故事、演小品等,还可以采取模仿电视栏目《焦点访谈》、《实话实说》、《人生AB剧》等形式开展活动,如开展“环保”的教学活动,可以放手让学生开展实地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还可以邀请环保人士到班级进行有关环境保护的专题讨论。组织学生进行“三月行”美化校园宣传活动,还可以让学生向环保部门提出整治、保护环境的建议,为加强环保工作献计献策。这些内容别具一格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会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发挥主体作用,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
4、活动过程适时调控
教师的“主导”地位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能适时调控、引导学生。由于初中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感悟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表现各有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能真正了解每位学生的动态,并能在活动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抓住时机进行教育。例如,在活动课《一国两制:实现和平统一》的教学过程中,首先播放录音余光中的《乡愁》,那童声揪人心肺,台湾还没有回归的怀抱,而台独分子却有意制造分裂,让海峡两岸的人民忍受新情分离的痛苦,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指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历史潮流,不可阻挡,痛斥“陈水扁”之流分裂祖国的丑恶行径,同时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义愤填膺之时,设计题目,让学生写一篇驳斥“台独”分子无耻行径的小论文,流露爱憎分明的情感。
5、及时做好活动总结
活动课结束后,老师要及时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和成功,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和缺憾,同时对每位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评价,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同时老师应指导学生撰写活动心得与体会,专题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黑板报,自办手抄报等宣传形式,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
三、活动课教学应避免的几个误区
1、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并不等于取消了学科的知识目标
“寓教于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让学生在“动”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能力得到锻炼。这要求活动课的落脚点仍在学科的知识目标上,归根结底还是要达到教学目标,所以,活动课的教学不仅在“动”,更在于知识的积累,“动”是为学知识服务的。
2、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能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一堂活动课热热闹闹,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到“活动”的每一过程,但缺乏教师的归纳提升,捕捉有效信息,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则是不成功的。这要求教师正确处理收与放的关系,在活动过程中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3、不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和社会相结合
活动课中教师要注意两个问题,即避免理论的简单化,实践的盲目性,如果过分强调理论,则会显得课堂的僵化和沉闷;反之,过分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的指导,也会使实践显得无序和杂乱。同时教师在组织活动课时,要突出社会热点、焦点,紧密联系实际,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的结合,紧跟时代步伐。
总之,思想品德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而不应停留在活动的表层,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活动课”是一种全新型课例,要靠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努力提高组织活动的艺术和技巧,从而探索一条适合活动课教学的新路子。
�索���������教学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焕发出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更好地促进中学化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