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例谈以文言经典促中学生写作的有效方法
【作者】 罗世昆
【机构】 广西北海市第六中学
【摘要】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应为师生们重视。但教师普遍对于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及其对语文教学的作用,则关注得不够。只有把文言和写作教学合二为一,才让学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积淀,可谓事半功倍之举。【关键词】文言文;写作;渗透;例谈
在目前经济快速发展、物欲横流、道德缺失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非主流”式的学生缺乏对社会最基本的认知及价值观。因此,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而文言文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载体,它的的重要性早在上世纪30年代朱自清、叶圣陶等前辈学者就已经有了很好的定论了。
与此同时,在我们日常的文言教学中,一般来说,教师都只重视文言文词汇等基础知识的积累,着重培养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而对于文言文的文学和文化内涵,则关注得不够。至于对令中学生们头痛不已的写作,更是方法单一,收效甚微。
其实,文言文教材中不乏思维缜密、结构严谨、语言隽永的经典名篇。学习文言文,不仅可以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而且可以从中吸收经典的语言,感受古圣贤的思想,借鉴古人的写作技法及布局谋篇的技巧。
倘若把其中的精华让学生在写作中逐步地融会贯通,那么,文言和写作教学不是能合二为一,事半功倍了吗?
以下我来说说这种把文言阅读教学渗透于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
一、以文言经典学布局谋篇
文章的结构,人们常称为“布局谋篇”,它是作者按照表达主题的需要,将选定的材料按一定的次序编织的一个有机整体的方式方法。
对中学生而言,特别是一些小学基础较为薄弱的中学生,本来在文章的整体结构上的把握就不是很好,通常是想到什么就写到什么。所以,老师们一定要更加侧重于“布局谋篇”的教学。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文言经典的教学来告诉学生,掌握每篇文章的编织方法和方式,懂得什么是清晰的结构,就如何开篇、展开主体和收尾来展开教学。通过简单地模仿议论文的并列式、梯进式、对照式结构,或记叙文的总要式及以物或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布局的方法,逐渐获得谋篇的个人体验。
比如,我在教郦道元的《三峡》一文时,就把此文的清晰做为重点进行分析。首先让学生明确了作家的基本写作思路:首段总写三峡概貌(侧重于写山),后三段分写四季的三峡(其中第二段侧重于写水,而三四段则把山水融合写作)。其次,让学生交流总结出此文“以整体兼顾局部,以局部表现整体”的精妙布局。最后,让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顺序依次写,先写夏季,再将春冬二季合为一体;为什么先写山,再写水。以此来体会作者布局的严谨及匠心。.紧接在课后的习作中,让学生参考此文的结构,创造性地来写一段本地特色景物,最终收到了让学生生体会实践合理布局的预期效果。
二、以经典诗词学提炼语言
一篇文章所展示的“才、学、识”三个方面,“才”最外在,最易被感知。而语言是“才”最突出的体现,因此,强化写作语言训练当然是极为必要的。在文言文中,要数古典诗词的语言最为凝练和隽永。如果让学生认真推敲并运用其中的语言,那么对于那些常喊着“词穷”的中学生不就是一个提高写作的“利器”吗?我的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引导学生体会斟酌字词;二是让学生以扩写的形式,展开想象的翅膀,为之创设合适的意境在课堂上展现交流。
如我在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四句时,开始学生只会以直译的形式,“简陋”地把其译为“清晨进入古寺,刚升起的太阳照耀着高高的树林。林中的小路通向幽静的地方,禅房掩藏在花木茂密深处。”这样的译法不仅简单,且对于学习诗歌的语言并无多大帮助。
此时,我先“幽”字为例,让学生组词来表现其含义,学生基本能说出“幽静”、“幽深”等。然后,我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学生经过思考又说出更多的层次更丰富的短语如“静谧幽深”、“幽深美丽”等。最后,我再让学生联系意境,以扩写的形式,来完成对这两句诗的描述。
有些学生也提炼出了一些佳句,如“天蒙蒙的亮了,我独自一人走进了这座破旧神秘的寺庙。初生的太阳散发着微热的气温并照耀着高耸起来的树林,周围一片湿润平静。我走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上,在小道不远的地方,显出来的是一种静谧幽深的气氛。走近去一看,原来是一处被红花绿柳掩盖的那古老的禅房啊,显得是那样清新淡雅、温暖而平静。”
这些句子对比之前的“简陋”直译法,有了长足的进步。虽还有许多需要推敲的地方,但这也足以让他自己和大家甚感惊喜了。而有了这样的语言基础和训练的方式,只要师生们能长期坚持,何愁“词穷”这只写作路上“拦路虎”再次“叫嚣”。
三、以传统名篇悟情感及价值观
俗话说:文如其人。作文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学生心灵的呼唤。学生有什么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什么样的思想,就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形式之一,蕴含了诸多亘古不变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提到辛弃疾,学生总会钦佩其旷达豪迈,感慨其生不逢时,壮志未酬;想到项羽,学生则会悲叹他的刚愎自用,敬慕他的英雄磊落。
在具体教学中,我常用的方法是以名篇名句写读后感,同时鼓励学生在传统的观点基础上,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如在教《陋室铭》时,我让学生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来写写自己的体会。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紧扣“惟吾德馨”,从“君子的品格”来展开议论。同时,也有个别学生以“山不在高”为切入点,用“做人做事应不满足,求上进”为论点,组织材料,发表观点。这样,学生在传统名篇情感和价值观的影响下,又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真正做到了“借古开今”。
又如,在在教《岳阳楼记》时,我让学生以文章的主旨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写一段读后感。有的学生以其“看破世俗,为人民谋利的品德高尚”为主题来展开;有学生则以“忧须有度,乐亦有度”、“革命工作的前提是合理地让身体发挥最大优势”等角度来议论。学生们在写作后的交流中,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言论,大都能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上各呈异彩,其乐无穷。
我想,活用这样的以传统名篇悟情感及价值观的形式,不但会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而且逐渐给学生的文章积淀更为深厚的底蕴,其好处真是不言而喻了。
四、以古典佳作积累作文素材
文言文中有许多的古典佳作,即便是初中教科书里也不少。在里面,我们可以搜寻智者先贤的事迹,感悟胜任的哲理思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精髓,同时,还能以这些博大精深的的经典佳作作为学生写作中的素材。
譬如,课文里见的《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选段,语言华丽多彩,生动活泼。内容深邃,意义深远。我通常是要求学生多在写作中引用其典故或名句,并且要求学生在其作作文中以醒目的标注展现出来,以便我在批改中能特别地指导。另外,我还经常在堂上或教堂里,朗读或张贴学生借鉴和引用较自然的片段,以此来鼓励其他同学的模仿和学习。
总之,文言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灿烂的明珠。语文的写作教学以此为基础,让学生模仿其谋篇布局,吸收其语言精华,学习其深厚底蕴和丰富思想,同时在写作善用经典、活用经典,这样的才能让学生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积淀。而这种把文言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融为一体的教堂方式,必将会给我们的语文教学带来一阵清风,一个亮点,同时也将带来语文教学探索的一个永久的支点。
参考文献:
1、《新课标理念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路和对策》 周安民
2、《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 王立刚
3、《试谈中学文言文教学的古为今用》 李廷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