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贯输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作者】 张亚盟

【机构】 贵州省兴义市捧乍中学



【正文】

  防止环境污染,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生物学科与环境保护科学联系十分密切。本文旨在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实际,探讨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渗透环境意识的有效途径。

  当前,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用生物知识解决环保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在显示出人类改造自然的巨大力量和从自然中获取大量资源与财富的高超能力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使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倍受污染,因此,结合学科特点对中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时代赋予生物教师的责任。

  那么,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教学过程中,以生物知识为基点,结合教学实际,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联系实际,对环境知识进行组织加工,并以恰当的方式呈现。让学生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环境污染的形成、危害及防治,从而深刻地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教育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依靠自己的力量,积极投身于环保之中,变废为宝。实践证明,只要通过多渠道、多种手段在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培养青少年的环境保护意识,就可以顺利地在学生中逐步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从而造福于下一代。

  我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有意识地通过以下途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1、让学生了解目前我国面临环保问题的现状,培养其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因为对自然界认识不足,过度放牧、滥砍乱伐、掠夺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随意捕杀野生动物、盲目引入外来物种以及大量排放污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各方面原因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的事例。如:美国秃鹰之死,南海的赤潮,荒山秃岭的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新疆虎的灭绝,藏羚羊、大熊猫濒临消失,福建沿海的大米草大肆生长繁殖,以及噪音、光污染等等,不胜枚举。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这些人类自身造成的悲剧告诉学生,让学生体会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的,如果人类只注重自身利益,不按生态规律办事,势必破坏生态平衡,造成不良的后果。

  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环保方面宣传力度加大,做了一系列有关工作,取得局部的成效,但由于国民素质较低,生产力水平发展缓慢,经济仍处于高消耗状态,资源浪费惊人,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不断增大,森林面积日益减少,沙化和碱化每年递增,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加剧,水体污染使水资源加剧短缺,各式各样的污染造成生物的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等问题还没能遏制。作为教师,把这些问题结合课堂内容告诉学生,让学生感受存在于身边的环境问题,从而具有保护环境的使命感。

  2、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尽可能结合教材中介绍或涉及到的环境保护内容,将环境教育寓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在长期潜移默化中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目的。例如,讲森林在保护改善环境中的作用时,要突出生态效益的概念。可给学生列出这样一组数据:150年龄的树木,1年产生的氧气价值3.2万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3.25万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万美元,各种生态效益达19.695万美元,而该树被砍伐后的木材价值却只有几千元,进而介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12.7%,远远低于国际标准30%的要求。而毁林速度却处于世界前列,联系我国今年长江全流域性的特大洪水灾害,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长江上游近年来掠夺式的砍伐树木,有些县财政收入的90%来源于木材,昔日的青山绿水,变成荒山秃岭,水土流失,河床升高,这次特大洪灾给国家造成几千亿的损失。与此同时,也介绍日本人爱树成癖,长期坚持植树造木,使其森林覆盖率高达68%,逐步变成森林大国的事实。通过以上事例介绍及对比,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良好习惯。

  在讲《生态系统》一节时,通过介绍青蛙惊人的捕食能力,使学生自觉做到不捕杀、不食用青蛙,并与捕食青蛙的行为作斗争;还可组织学生将课堂观察的实验用蛙放回大自然,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一片爱心。使学生能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爱护花草树木。

  3、在生物实验过程中,提升环保能力

  生物实验作为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讨论、研究。另一方面,生物教师在演示实验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生物实验是生物课中最使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与加强环保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阶段上升到动手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

  4、在生物课外活动中,强化环保能力

  一方面,可以通过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探究CO2NO2SO2对产生酸性环境的作用、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保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是每一个公民的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废电池的回收、不乱倒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5、利用课堂教学,进行环保法制教育。

  利用课堂教学不失时机地渗透环保法制教育。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自然的引入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在讲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的污染物,它和氮氧化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既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水生动物减少或灭绝,树木、庄稼枯死,还能破坏建筑物和文物。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污染而导致4天死亡4000人,后来的3个月中又有8000人死亡的重大悲剧;这时再引入《大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入有毒气体的有关条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相气关的法律,最后介绍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及吸收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运用法律知识,要求学生自觉地在学校、家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如在做生物实验时,所产生的有毒气体要经过处理,不随便排向大气,实验后的废液要分析成分,经过处理并确定无危害后,才能倒掉排放,提倡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6、开设环保讲座,拓宽环保视野。

  通过环境保护讲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环境构成的影响,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见之于行动,从自己做起,保护好环境。讲座时,选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投影片、录像片,以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教学,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增强教育效果。通过讲座,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不可以用报纸、杂志来包裹早点等食品。

  7、通过环保试题,学习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将生物知识与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空洞联系,使学生感到这是身边的生物,使他们对生物知识和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臭氧层空洞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他们感到很惊奇。作为地球的主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学生可从治理空气污染、绿化造林、制造臭氧等角度回答问题。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领悟知识。还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总之,密切结合生物教学,适当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环保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共同的生活乐园,作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几点体会: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学生的生物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2.强化了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等是人为造成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生物本身造成的,相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生物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

  4.生物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具备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手段。

  5.在毕业、升学等考试中增加有关环保方面的试题,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环境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