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高中数学教学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者】 王文华

【机构】 云南省彝良县第一中学

【摘要】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新课程理念,本文试从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注重研究性学习、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三方面,谈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
【关键词】学困生;研究性学习;现代教育技术
【正文】

   新课程下的高中数学,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性。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应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结合新课程理念,本文试谈新课程下高中数学教学。

  一、关注学困生的学习,让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上存在差异,因此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教学中,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发挥他们的数学才能。

  1、教学中应注重激发学习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困生内在动力。兴趣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心理基础。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例如,在讲等比数列求和时,引入相传古印度国王为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何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在第3个格子里放上4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一个格子放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放完64个格子为止。”通常每1千粒小麦重50克,请同学们计算一下发明者共有小麦多少吨?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置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做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唤起学习困难学生学习内驱力,也为在新知识学习中培养学习困难学生分析、思维和表达能力打下了基础。

  2、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慢节奏的教学,关注每位学生。讲课开始,要慢些。汽车驾驶员把“宁停三分,不争一秒”作为座右铭,数学教师也可借鉴。高中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最强,学习困难学生由于前后知识衔接不起来,给思维造成障碍而丧失了信心。因此,教师有必要采取“先学后教”的方式,在讲授新知识的前一天,有针对性地布置复习与预习内容。上课开始有意地启发学习困难学生回答基础性旧知,通过表扬、鼓励等方式,使学习困难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长此以往,他们就逐步转入主动思维的状态。新知引入,要慢些。高中数学知识是环环紧扣、节节相联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新知识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为了使课本知识变得浅显易懂,教师在教学中放慢速度,多举实例、多使用教具,引导学习困难学生多读教材,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在重点难点之处注意停顿,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地应用。

  3、注重数学课堂教学中解题能力的教学。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规范的解题能够使学习困难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首先,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这恰是学习困难学生最感困难的地方。要让学生学会规范的审题过程,分析条件、分析目标、分析条件与目标的联系,一步步进行,最后确定解题思路。要让学生学会解题后的反思。通常思维都有很强的直觉性,若在解题后及时重现一下这个思维过程,分析多次受阻的原因何在,总结审题过程中的思维方法。这对发现审题过程中的错误,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解题后的反思,可使学习困难学生开拓思路,提高解题能力。

  新世纪的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学习与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学习困难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习与理解能力。如何提高他们的数学领悟力、理解力是一项更重要的工作,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尽可能使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健康成长。

  二、注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相对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言,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应该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习活动之中。高中学生已具备小学、初中所学的基本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具有了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都应该而且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

  1、高中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大量存在着可以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素材,研究性学习贯穿在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以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研究。教学中可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对所学内容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如通过对平面向量在后继部分的应用的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体现平面向量的工具作用,更能体现平面向量与其他部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同知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是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作为高中生,学习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采用有效的讲解性学习的方式,学习系统的知识,无疑是必要的。但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单一被动等问题又必须得到解决。倡导“研究性学习”就是倡导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多种体验,取各种学习方法之长,互相补充,互相促进,打好基础,提高素养。因此,研究性学习不应排斥接讲解性学习。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注意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高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要考虑课题研究的起点不宜过高,要便于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口,都能在过程设计中体验自己的参与,都能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所长,体验自身的价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取得不同的提高,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通过研究性学习树立起自信和兴趣。

  教师要更新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以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三、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让教学与时共进

  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需要重视投影、录像、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积极设计教学课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相互促进与紧密结合,不仅形成了作为高新技术的核心成分和工具库的数学技术,也深刻地改变了数学的教和学的方式。

  1、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数学教学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创造出图文并茂、丰富多彩、人机交互、即时反馈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构建可以在通过自己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外部给学生的刺激具有多样性和综合性,既看得见又听得着,还可以动手操作,这有利于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协同作用,对数学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数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转变的具体体现,信息技术使讲授式教学与活动式教学结合,形成互补。

  2、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的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活动中,探究和猜想可以成为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学生可以验证自己的猜想,自己发现新命题,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逻辑证明的思路,从而丰富自己的数学经验,提高直觉能力和想象力,使数学的学习活动保持高认知水平。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很好的解决了用数学模型的解还原说明实际问题的解的过程,以及用数字理性的解决数学模型的合理性验证问题,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高水平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为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插上“翅膀”。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尽管数学实验教学早已有人提出,过去,基于技术条件和课堂条件难于实现,传统的黑板粉笔教学方式,直到现在仍然占领着主流地位。现在,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数学实验教学的开展创造了最为有利的基础。

  高中数学课程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而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利用信息技术使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得以方便的呈现,使得数学思想容易表达了,数学方法容易实现了,数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上好每一节课是很不容易的,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才能让我们的教学更适合于学生发展的需要。

�� ����� ��;失时机地渗透环保法制教育。在讲到某个知识点时,自然的引入相关的法律知识。例如在讲二氧化硫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的污染物,它和氮氧化物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它既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又可以导致水质酸化,水生动物减少或灭绝,树木、庄稼枯死,还能破坏建筑物和文物。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因为二氧化硫的污染而导致4天死亡4000人,后来的3个月中又有8000人死亡的重大悲剧;这时再引入《大污染防治法》中关于禁止向大气中排入有毒气体的有关条款,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了解相气关的法律,最后介绍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的措施及吸收方法。这样的教学模式深入浅出,易于理解和接受,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运用法律知识,要求学生自觉地在学校、家庭养成良好的环境保护习惯。如在做生物实验时,所产生的有毒气体要经过处理,不随便排向大气,实验后的废液要分析成分,经过处理并确定无危害后,才能倒掉排放,提倡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6、开设环保讲座,拓宽环保视野。

  通过环境保护讲座,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了解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对环境构成的影响,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见之于行动,从自己做起,保护好环境。讲座时,选择一些有关环境保护的投影片、录像片,以图文并茂的画面,生动形象的语言配合教学,既能增加课堂容量,又能增强教育效果。通过讲座,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不可以用报纸、杂志来包裹早点等食品。

  7、通过环保试题,学习解决环保问题的方法。

  将生物知识与环境问题——臭氧层的空洞联系,使学生感到这是身边的生物,使他们对生物知识和问题产生浓厚兴趣。臭氧层空洞严重影响人类生存,他们感到很惊奇。作为地球的主人,保护环境、爱护环境是我们的责任,学生可从治理空气污染、绿化造林、制造臭氧等角度回答问题。通过练习,培养了学生阅读课外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快乐,领悟知识。还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总之,密切结合生物教学,适当渗透环境保护教育以培养学生较强的环保意识,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为保护好我们共同的生活乐园,作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几点体会:

  通过在生物教学中坚持不懈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促进了学生的生物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2.强化了环境保护教育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3.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与能源的浪费等是人为造成的问题,让学生理解这些问题的出现不是生物本身造成的,相反这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生物的方法,培养了学生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念。

  4.生物教师应不断加强学习,具备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内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手段。

  5.在毕业、升学等考试中增加有关环保方面的试题,将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总之,学生综合环境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期的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课外实践活动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