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 邱晓燕

【机构】 山东省莱州市土山镇中心小学

【摘要】品德与社会课,是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但由于品德与社会大多都是理论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讲,内容显得枯燥乏味,因此,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品德与社会课老师们共同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 情景教学;教学方式;合作交流;迁移拓展
【正文】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活动综合课程,就是这种新型的活动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事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识。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创设情境,产生情感共鸣

  在品德与社会课上,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创设情境一定要按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根据内容的需要,设计相应的情境,要以鲜明的形象为主体,以此吸引学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把他们带入一个新奇的境界;要重视情理结合,学生通过教师创设的情境感知材料,形成表象,获得道德认识。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讲明道理,使情与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例如,在讲《新中国的成立》时,根据教材内容,我在课堂上展示了中国地图、国旗、国徽,然后播放了开国大典的录像,之后,大家在音乐声中齐唱《义勇军进行曲》。唱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孩子们的热情迅速高涨,接着,我抓紧时机,请同学们描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描述改革开放以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同学们的话匣子被打开了,纷纷举手,畅所欲言,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最后我又放映了有关祖国发展变化的录像,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产生了情感共鸣。

  二、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彰显课程开放性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性质和儿童在本课程中的学习方式对生活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细看教材,可以清楚地发现教材在内容上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实现了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学习的有机结合,使教材从课内向课外拓展,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这也正是教师联系本地实际和儿童实际,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开发环境资源的一个重要的切入口。

  如:教学《规则在校园安家》一课,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环境资源,上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最熟悉的“校园铃声”,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本节课的学习。接着,引导学生将课前进行的校园规则大搜索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教师发现,孩子在认真寻找、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对校园规则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又如:教学《北京名胜古迹多》一课,教师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本区所处的环境资源。课前开展“寻找身边的古迹”活动,号召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家乡的名胜古迹。通过课前的实地游览、亲身体验,丰富学生对家乡古迹的感知,帮助学生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提升对北京名胜古迹的认识,体验作为北京人的自豪,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自主感知和感悟,这比教师一味地灌输,效果要好得多。

  三、开发利用媒体资源,增强课程自主性

  网络资源和影视资料合称为“媒体资源”。新课程指出:教师应尽可能的使现代教育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丰富课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开发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这是因为媒体资源提供的学习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自由的空间,它展现的是丰富、全面的学习资料,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老师、同学的协助下,主动建构知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认识。

  如:在教学《和动物做朋友》一课时,教师播放了生机勃勃的动物世界和濒临灭绝动物的视频,很自然的让学生在强烈的对比中,产生视觉、听觉上的刺激,感受到人类与动物之间的密切关系。“为了我们生存的家园,一定要保护动物。”在思维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中,孩子们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关注生态环境的意识。再如:教学《赏奇石》一课,教师指导学生从互联网上搜集关于奇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并制作成网页课件,学生只需点击进入,就可欣赏到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奇山异石。画面冲击着学生的心灵,不需要太多的讲解,学生已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激发了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愿望。

  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教师

  常言说得好:家和万事兴。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不容置疑,师生关系和谐才能有效构建高效课堂。当然,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要讲究艺术,更要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

  陶行知先生有一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如果能体验到与教师的平等和民主地位,享受到教师的尊重、理解、激励、鼓舞、指导,那么学生就会喜欢教师,喜欢教师所上的课程,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展示学习的积极性,为建立和谐高效课堂奠定坚实的基础。

  五、密切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

  《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应以实际生活为载体,以实践体验为途径,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知识,既可以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3课《安全的生活》,在教学“公共场所拒绝危险”这一内容时,教材第22页有这样一段话:为了安全起见,在一些公共场所或者容易出现危险的地方设置安全标志或安全设施,以引起人们对不安全因素的注意,预防事故发生。你知道这些标志和设施吗?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出示了“安全灯、地上消火栓、紧急出口、禁止燃放鞭炮、禁止吸烟”等标志,让学生加以识别,并引导学生说说在哪里见到这些标志,学生纷纷回答。然后,我又出示“小心触电”这一标志让学生进行识别,结果大部分学生感到陌生。于是,下课后,我带领学生到学校食堂认识“小心触电”这一标志,学生看后,心领神会。

  总之,在品德课的教学中,只要端正态度,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程,遵从新课标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根据具体内容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焕发课堂生命活力,达到我们的课堂和谐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肖川 《课程资源开发的价值何在?》 《中国教育报》  2005.2.4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及课程标准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3] 成尚荣 《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成长》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

font~�iyq 80 ew Roman";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李玉龙.小学数学课的游戏教学[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