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且行且思且变——对文言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点思考

【作者】 黄燕媚

【机构】 广东河源市源城区啸仙中学



【正文】

      题记: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

  文言文是学生的硬伤啊,尤其是面向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而文言文枯燥无味,又与现代汉语的环境相去较远,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我们老师也颇费脑筋。

  又到了学习文言文单元。我秉着我教学文言文的理念——以读带解,先利用早读课带领学生将整个单元的古文朗读一遍,接着学习新课。今天学习的是语文版第七单元首篇课文《强项令》。

  我定的学习目标有以下几个:1.熟练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语含义,疏通文意。 2.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学习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4.理解古代“法”与“执法”和现在的“法”与“执法”不同。

  接着我就按部就班地按照“熟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的教学环节进行。考虑到七年级的学生学习文言文刚刚起步,而且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也是初中文言教学的主要任务,而我所任教的班级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因此在疏通文意环节我采用了对译的方法,逐字逐句地讲解并且还不遗余力地将重点字词板书在黑板上,督促学生做好笔记,生怕学生不会。于是一节课就这样波澜不惊地上下来。下课铃声响了,正当我满意于这节课的顺利时,一学生一声长长的叹气打破了我内心的和谐,我一转头见学生趴倒一片。我听见了自己内心破裂的声音——我这是上的什么课呀,让这帮活蹦乱跳的孩子累成这样!

  回到办公室,我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再回顾以前的文言文教学,我们总是担心学生无法理解文言课文,毫不留情地把学生视作被动的记忆机器,压根没意识到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氛围压抑,学生心中不曾有放飞激情的阳光,学生怎能不累呢?老师也教得心力交瘁呀!

  于是我决定打破文言文的常规教学,转变我的教师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

  上课铃声响起,我走进我的另一个教学班,这个班的学情和上个班的学情相差无几。在朗读训练之后,我采用了小组讨论探究的课堂形式,并以竞赛的形式来检验讨论学习的成果。在疏通文意的环节,我也完全颠覆了之前串讲对译的方法,我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和工具书以小组为单位在10分钟内完成翻译,然后每小组派出代表进行抢答,决出胜负(这一轮只是围绕字词句的理解出题)。正是争强好胜的年纪,谁也不服输,于是每个小组都非常积极地查资料,认真地记忆重点字词的解释和重点句子的翻译。竞赛的实践证明这样的记忆非常深刻。在分析人物的环节中,我还请学生当了一回演员,让学生将课文的高潮部分“公主告状,董宣痛陈杀奴的理由;光武帝命董宣向公主谢罪,董宣宁死不从”表演出来,看看谁表演得最逼真。学生有欲望要将人物演好,于是就认真地研读课文,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心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思想品质,因此学生不仅掌握了董宣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精神而且还有自己的个人见解,课堂效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下课铃声响了,这帮学生还意犹未尽地讨论着,脸上激扬着学习的快乐。

  这两节对比鲜明的课让我深思……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特殊的存在,它承载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然而由于和现代汉语语言环境的差别,学生读来晦涩难懂,也因此没有兴趣去学。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老师还不激活课堂,那么一节课下来我们留给学生的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气,还谈何传授知识?谈何传承文化啊?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教授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是的,语文学科是富有人文内涵和思想底蕴的,不是枯燥、琐碎的分析讲解所能承载的,尤其是代表着我国优秀文化的文言文,我们更应该让她“变成生命的涌动”。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对比这两节课——一个是教师辛苦地灌,学生累倒一片,教学效果不佳;一个是教师轻松地穿针引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教学效果不错。由此可见,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完全可以由传统的“灌输式”转变为“引导式”。我认为“引导式”的教学方式最好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形式,因为只有在小组合作的课堂形式中教师才能真正转变角色,才能发挥穿针引线的作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形式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突破了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多层面多角度地体现了“新时期”课堂本应具有的活力。而且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形式下,教师更能灵活多变地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转变教学方法,如知识竞赛、课堂表演、辩论等都要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下才能更好地进行。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享受参与的快乐、享受合作成功的喜悦,学生也才乐学。所以对于学生不感兴趣的文言文教学,我们更应该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变传统的“灌输式”为“引导式”,这样我们的文言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让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思多变,引导学生激活凝固的文字,带领学生体味生命的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