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作者】 郑安志
【机构】 贵州省都匀市奉合中心校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日渐增多。但是现在的不少小学生由于受到当前社会不良习性的影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劳动习惯,盲目的花费零花钱,形成挥霍浪费的不良习惯,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已成为教育工作迫在眉睫的首要任务。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是传授新的知识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把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渗透到数学教学的活动中去。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懂得做人。结合教育部作出的要结合教材渗透德育教育的指导思想,本人在《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做了尝试,效果甚好,现进行总结如下,以供同行参考。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载体提供给我们渗透德育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例1就是其中之一。教学时,我首先出示例题:在人们生活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中,废金属等占,纸张占,食品残渣占,危险垃圾占,(1)废金属和纸张垃圾是垃圾回收的主要对象,它们在生活垃圾中共占几分之几?(2)危险垃圾多还是食物残渣多?多多少?题中的两个问题,涉及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再生利用的问题,为了使学生在学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同时,还懂得在生活中,许多生活垃圾可以回收、爱惜粮食、保护环境等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在引导学生解答这道题之后,我问:学了这道例题,你能得到哪些信息?(生活垃圾可以回收、不要浪费粮食、讲究卫生……)我乘机对同学们说:“同学们,许多生活垃圾是可以回收的,能回收的垃圾占生活垃圾的一半还多呀!大家想一想,要是把生活中的垃圾拾起来,那可是赚大钱了”。此时班上的许多同学哄堂大笑起来,其中有一位叫王文德的学生嘲笑道:“那是乞丐!我才不挣那钱。”,我立刻严肃地对同学们说:“大家觉得拾垃圾就乞丐吗?那我告诉你们一个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韦明安同学村里的一个拾荒者的故事吧!全班顿时哑雀无声”。
村里的韦伯伯夫妇,十年前,家里可谓穷得叮当响,一栋瓦木房,除了瓦檐和木柱,就是由几张帆布围成的小屋,四周空荡荡的,所谓“风来风扫地,月来月点灯”就是他们家最真实的写照。韦伯伯望着自己不像样的家,想到了父亲常对自己说的活:勤劳是致富的源头。可是,家里就那么几分田地,靠农业怕是难熬出头了,他想到了外出打工,于是,他携妻带儿进了城,拾荒谋生,此后,城里的大街小巷和垃圾转运站都留下他们夫妻俩拾荒的身影。为了多挣到一些钱,他们每天起早贪黑,省吃俭用。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以后,他们攒下一笔可观的钱,回家将木屋装扮得整整洁洁。他们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一如既往地过着拾荒的生活,几年以后,他们在我市桃溪源小区购买一套一百多平米的商品房。这些钱足够我们村里建两栋砖房呀!此时,同学们似乎已经明白了什么,发出了“哇”的一阵感叹。我紧接着问学生:“同学们,此时,你们还觉得拾荒是一件可耻的事吗?”我明确的告诉学生:拾荒是一项职业,拓荒者为了他人的清洁,为了资源的再利用,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默默地从事着这项艰辛而光荣的事业,并不可耻,在艰苦的环境里辛勤劳动,无私奉献,能养家糊口,甚至发家致富,是令人敬佩的,他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同时,我也希望,大家在生活中应该讲究卫生,爱惜粮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素质教育,德育为先。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是我们数学教师的职责,也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这堂课,我以例题为载体,向学生讲述一个发生在孩子们身边故事,真实,形象地感染学生,短短几分钟,使学生明白了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学习也正如拾荒一样,是光荣的;我们也就像拾荒者一样,虽然辛苦,但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坚持不懈,就会在成长的道路不断积累知识,就将会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