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问题的设计

【作者】 万兆忠

【机构】 贵州省剑河县剑河民族中学

【摘要】文章阐述了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設计。
【关键词】高中化学;问题设计;学生智力;教学质量
【正文】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会因为个人习惯,所受的教育,所处的环境,大脑的能力(智商),所要解决的问题等影响而不同。严格来讲,人的思维方式是无限多的。典型的有跳跃性思维(说白了就是从A问题跳到B问题,然后通过B问题解决A问题),联想型思维(因这个问题联想到很多事,有时能用联想到的事来解决问题),固执型(坚持一个想法,听不进其他的)等等。高中化学教学,离不开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问题设计是否合理,主要看设计的问题是否循序渐进,恰到好处,开放拓展和由此及彼。

  一、设计的问题要循序渐进

  问题设计要从低起点开始。如果第一个问题过难,学生就会出现对问题思考的“冷场”,给组织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如果第一个问题太容易,也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教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前一节课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各种因素。问题的发展是由浅入深的:前一个问题恰好是后一个问题的铺垫,而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拓展。因此,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同时具有链接性和台阶性。问题的变化要体现垂直迁移性和水平迁移性。

  例如在《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学中,在这节课前,同学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因此,上课开始我就向学生提问:对于反应N2+3H2==2NH3,可怎样表示它的化学反应速率?且还补充: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讨论。此时,我马上引入新课题。当新课题提出后,我并不急于系统地讲授,而是帮助学生复习和组织已有的知识,向他们提供探索的工具。因此,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符号是什么?”“表示方法是什么?”“计算公式是什么?”“若分别用氮气和氢气的浓度变化表示反应速率时,谁的数值大?”“如何比较反应速率的大小?”等,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讨论,为学生论证反应速率的因素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在准备工作完成后,及时引导学生考虑“对于只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如何变化?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这些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分别有什么影响?哪些是内因?哪些是外因?”这时学生能很快地回答。在学生得出结论后,又组织一些新的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讨论,提高认识。“对于只有固体、液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如何变化呢?改变温度、浓度、催化剂呢?对于只有气体参与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会如何变化呢?改变温度、浓度、催化剂呢?”等,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讨论至此,学生弄清了压强、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情绪很高。探索并没有结束,我紧接着提出,“化学反应速率在化工生产上有什么应用?”等课下思考题。这些问题把学生引向另一个新天地,为新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设计的问题要恰到好处

  怎样问学生才能使学生引起足够的注意,使学生能经过思考或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一个问题,有些教师的设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些教师的设问会出现目标偏离现象,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能提出问题,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引导得法,学生每当学习时就都会带着“问题”,启发适当,学生就没有想不到的“问题”。所以设计问题要学生从“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一般来说,提问的过程中或提问之前必须给学生展示清晰的问题背景。

  三、设计的问题要开放拓展

  一般说来,多使用开放性的问题能使课堂氛围活泼一些,更能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果整堂课的问题多是封闭式的问题,则课堂氛围必然不会活泼,此时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例如前面的化学反应速率的例子中,如果改成这样简单的问法:“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学生往往找到了一种解释方法就完了,思维不可能发展,学生的状态是被动的。教师有意识地在后面加一个辅助性的要求或提示“你有几种方法解释?说明或证明都可以。”这样的引导显然在引导学生发散,引导学生主动出击。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于有些问题,学生的认识是简单和不深刻的。如果将这类问题设计成探究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可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利用保护性气体防止硝酸还原产物NO被氧化方法的探究;铁与浓、稀硝酸的反应中,产物铁的价态与反应物量之间的关系等,这样的问题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四、设计的问题要由此及彼

  问题性教学的成功因素还体现在问题的变化应是建立在原题之上的逐渐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只有一个原型题,而后面问题的出现不能离开此原型题。其规律是对原型题进行横向扩展和纵向加深,这种变化不能离开其有序性。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实现课堂上的高密度和快节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比如,教学《资源综合利用 环境保护》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

  1、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工业上常利用它们与一些廉价易得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加以控制、消除或回收利用。请举例说明这些方法的化学反应原理和类型。

  2、结合实例,分析和说明在化学实验中如何防止可能造成的室内和室外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我们的一切教学活动必须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为出发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自觉地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前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学到有用的化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