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

【作者】 梁秀娟

【机构】 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中学校



【正文】

      教育学和美学历来就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不管是苏格拉底与西庇阿斯关于美的对话,还是孔子的诗论、乐论和文质论,都在探讨美的过程中显示出了美和教育无处不在的特质以及二者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事实上,真实的教育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教育过程是发现和运用“美”的一个过程;“美”是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学生感知“美”,不仅有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启发学生感受美的本性,帮助他们打开一双双发现周围事物美、人物美、心灵美的眼睛,让他们感受到美的不同表现,并试着用自己的方式将自己感受到的“美”表达出来。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文本、现实生活和精神品德等三个方面入手,谈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感知美的意义。

  一、在对文本的阅读理解中感知美

  语文教育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培养学生认识美,感知美的能力。具备对美的感知能力,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还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高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散文、小说、诗歌和戏剧的阅读及理解。在高中语文的日常教学中,散文如《滕王阁序》中华丽的文词和绮丽的秋日景象,《阿房宫赋》中宏伟壮阔的宫房建筑与深刻的历史总结,《荷塘月色》中皎洁的月色、宁静的荷塘、袅袅的芙蓉和作者淡淡的忧伤,《白马湖》中色彩斑斓、清静幽雅的山野湖光,《故都的秋》中静美动人的花蕊和字里行间的伤感,《都江堰》中恢宏霸气的长城和低调无私的都江堰,《回望戈壁》中叠浪瀚海般的隔壁沙滩,《生和死浇铸的雕像》中在冻土原上傲然不屈的小生命,《列夫·托尔斯泰最后的日子》中勇敢智慧的伟人形象,《自然》中庄严神圣、博大深邃的大自然;小说如《林黛玉进贾府》中金碧辉煌的贾府和“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妹妹,《祝福》中身世凄惨的祥林嫂和恬淡的鲁镇风光,《陆地上的船长》中勇敢执着的疯船长,《日月行色》中宁静和谐的黄昏、窈窕慧美的女主人公和淳朴的山村爱情,《老人与海》中“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圣地亚哥以及绚丽状况的大海,《面包》中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夫妻;诗歌如《邶风·静女》中小儿女爱情的甜美,《离骚》的幽怨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恬淡自然,王维孟浩然的清新脱俗,李白《蜀道难》的雄奇与《将进酒》中的浪漫不羁,杜甫“三吏”、“三别”和《登高》中的忧国忧民,李煜“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故国之思,柳永“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缱绻,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豁达,徐志摩的如梦如幻的情思,戴望舒丁香花般的惆怅,郑愁予归人过客的幽怨,舒婷在爱情上的独立和对祖国的热爱,毛泽东傲视群雄、主宰天下的壮志豪情;戏剧如《窦娥冤》中小女子感天动地的反抗精神,《桃花扇》中荒颓破败战后山河,《茶馆》中百折不挠的市井小民,《哈姆雷特》中人性善恶的斗争……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录音、讲故事和组织学生表演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尤其是阅读条件相对较差,阅读量极其有限,阅读与理解能力不足的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进而发挥他们主观能动性,自发地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将自己融入到作品之中,从而感知和理解到作品中蕴含的独特深邃的艺术魅力。

  二、结合文本,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美

  虽然我校的教学资源比较丰富便利,但由于多方面的条件限制,我们语文老师须学会充分利用和不断开发教学资源,竭尽所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作为高中的语文老师,在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感知世界的浩瀚无穷,自然的鬼斧神工的同时,通过联系文本、专题练习、组织观察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培养学生享受乡村的蓝天白云、和风煦日、疾风骤雨、山川溪流、清新空气、红花绿柳、万物荣枯、香鲜蔬果、滚滚麦浪、蜿蜒山路、素美村屋、鸡鸣犬吠、鸟鸣蝶舞……的生活态度也是极为重要的。“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自然风光、人与人的各种情谊、一个人自身的喜怒哀乐——美无处不在。只要具有发现美的能力,乡村环境自有其不亚于都市繁华景象的独特美丽。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引导学生发现身边各种事物的美好,不仅有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用文学中的美丰富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语文教育必须要渗透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当代的高中学生有着勇于自立自强,敢于探索创新,善于接受新知,乐于团结合作,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新风尚逐步形成,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是朝气蓬勃、大有希望的一代。但是也要看到,在负面因素影响下,他们也存在着以下一些消极问题:

  1、理想信念淡薄,缺乏远大志向。当代的学生大多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忙于工作,对子女的关注不够,要求也不高,要么千依百顺,要么转嫁理想。“混到毕业”、“打工也能赚钱”的思想不仅存在于一些学生之中,甚至也存在于一些家长之中。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难免会缺乏艰苦奋斗的意识,进取精神弱化,终日浑浑噩噩,对自己的未来几乎没有规划,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2、价值观念错位。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对金钱和享乐主义生活方式的盲目崇拜。一些高中生贪图安逸,热衷享受,对“大款”的挥霍奢侈生活十分羡慕,对英雄模范人物却知之甚少。由于精神的匮乏,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另外,沾染抽烟、喝酒、打架、早恋等恶习的高中学生人数也有增加的趋势。

  3、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太强。由于缺乏关爱或关爱过度,一些高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强烈,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交往中常常强调个人的得失,过多地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  

  4、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品质薄弱。一些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极差,碰到困难就退却的现象相当普遍,经受不住生活的磨练,经受不起挫折的考验。遇到小挫折就心灰意懒、感觉生活没意义,前途渺茫,从而出现不愿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严重偏差行为。

  鉴于以上种种情况,各科老师,特别是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就不能单纯的传授课本知识,而是必须以课本知识为载体,向学生灌输正确的思想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求学态度,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着,司马迁“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忍辱负重,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李白“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豪情,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豁达,先民们的勤劳智慧,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的爱国热情,改革家们敢为天下先的英勇无畏,生物在逆境中令人震惊的生存意志……汲取文字中的、生活中的各种美好,将之转化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动力,对学生、对老师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美是人的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是真与善的内容与和谐的形式相统一的,丰富独特的,能引起人的愉悦心情的生活形象。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感知美,进而对自然和人文范畴的美进行感知与把握,将对高中生的学习及精神素质的提高产生极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