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谈初中语文教学的特征与方法的创新
【作者】 金 静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民族中学
【摘要】“施教之法,贵在启导。”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主导着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作为真正以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则进一步要求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帮助者和合作者,采取多种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倡导合作探究。在新课改进行的今天,我们语文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创新”教学的才华和胆识。【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
一堂好课,不一定非得有很完整的结构,只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善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就是成功的课,我们在看一堂好课,总是用欣赏和批评的眼光去看,去评,去要求,但每个教师的每堂好课,并不一定是经得住推敲的,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在重在落实。是达到锻炼学生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什么是新课改的创新,到目前为止,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也没有人说出一堂创新课的具体标准,大家都是在探索,在讨论,在思考。就是听了别人的一堂好课,也是为其新方法新思维而叹为观止,课堂教学的创新是一个再创造,这再创造就是一种求变,在课堂教学中是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活起来,能说想说,敢说敢想,这就要在课堂教学求变,为学生设置一个展现他们思想的平台,让学生有一个放飞思想的空间。
新课改下的学生,在注重知识的汲取面,书本上的东西是不能让其满足的,要多方面让学生去得到知识的来路,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法中注意学生的朗读,在把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课堂上写作文,也要在生活中去习作,要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情感,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方面。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去创新呢?
一、教师要有创新教学的胆识
胆识,是语文教师创新的前提。很多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受了很多的约束,诸如教本内容的约束,教学时间的约束,教学管理的约束,教学思路的约束,使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不敢创新,千篇一律的机械的进行传统的教学或是这个教师传统教学课文的定式。以前上课,什么都是现成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程序,教学手段,教学进度等。只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忠实地传达出来,特别是老上语文的语文教师,在其课文的教学上是惊人的相似。我曾经历过我们的语文教师在不同的年代教同一篇课文,上课的各方面惊人相似,相似到乃至于板书、作业、导入课程的语言等等。这样的课堂教学也是教师备课的一种模式而也,这不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思考,当然,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不能在教学上有突破的,十几年的课堂教学方法没变,而十几年的学生却是变了,十几年的社会生活变了,十几年的人的思维也变了,不只是变了,而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又为何不变?
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有一种心理上的约束,这可以用另一种话说,是过多的忧心。有自己创新。生怕学校常规管理的约束的忧心,有学生是否学到的忧心,有过多的忧心,而导致于教师在教学的忧心。关于这些,实是教师的一种多虑。这要语文教师的一种胆识。
二、创新的土壤
课程的可变性的东西太多了,课堂教学不是公式,它具有不确定性。每个教师都有不同的教学语言、教学风格、教学切入点。同一课文的不确定性的东西太多,而这才使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这新的活力才能给教师和学生提供创新的空间,当然也就有创新的要求。
教师教学时的再创造实是学生心灵想象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一种引导,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教师在语文教学时,只仅仅是点拨一下,留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再创造。同一个问题,可以让教师与学生凭着自己的经验去进行不同的解读。在教学内容上,师生根据不同的处境进行不同的提升、拓展、丰富,不必担心学生是否懂,让学生在课堂学习时感受再创造的成功感,这就会增强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一旦喜欢探究,那将是他们终身的能力的体现,其教育意义是重大的。我们教师又有什么去过多的忧心呢?何必过多地去讲这句如何理解,那句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层次又如何去划分呢,也许,学生的理解比教师讲的,或是书上说的更有新意,这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再创造的不确定性。
“教学相长”是教师与学生的互相进步,教师不要想当教学的支配地位,教师的劳动要从教学上解放出来,我们鼓励教师的创新教学。新课改提倡教师要有下岗意识,要让教师在教学中觉得学生越来越不要我了,我在课堂中越来越没有事做了,我在这个班的语文教学要“下岗”了。这就很好,如果教师觉得学生离不开我,我有好多好多的东西要教给学生,学生也要我在课堂上讲很多,那样的教师一定不是新课改中的教师,新课改也不需要这样的教师,大概真要下岗了。如何达到这一点,是在课堂上去体现,因此我们说课堂创新的不确定性。
三、发挥教师的诱导作用
1.“质疑问难式”诱导。提问是启迪思维、激发兴趣、活跃情绪、深化理解的重要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一套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的提问方案,会把学生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思维僵局中诱引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启发式的诱导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疑式的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不断(下转第6页)(上接第7页)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迫使他们自己主动思考,去寻求问题根源所在;阶梯式提问则相当于学生爬山时,我们先架好一座梯子,使其思路始终沿着一定的轨迹步步升华;而扩展式提问又可由一个问题生发开去,开阔思路,扩展知识,训练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诸如此类的问题设置,可以诱导学生思维从不同角度得以迅速展开。
2.“手段开放式”诱导。我们现在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到训练,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布置题目,学生做作文,此外便是这样或那样的练习册。训练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寡淡。在打破僵化的语文训练形式方面,魏书生是一个革命者,他有一整套语文训练的手段及语文教学管理的途径。在他的“计划系统”中,有“每人每天必做的6件事”、“每天按学号轮流做的3件事”,“每周做一次的三件事”、“每学期做一次的9件事”、“不定期的6件事”、“和语文教学相互渗透的7件事”,把看似抽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实实在在的事情,提高了学习时间的利用率,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魏书生的“计划系统”是他和学生民主协商的结果,能否照搬照用要看各校各班的具体情况。不过,训练手段的多元化应是中学语文教师探索的方向,这也正是郭思乐教授创立并积极推广的生本教育课堂理念的体现,我们“很可能需要些非常规的理念、非常规的运作”。在语文训练手段上,设想完全可以再大胆一些。比如,通常都是教师提问学生答,能不能来一点学生提问教师答,由学生评判教师回答的质量?通常都是教师出题学生做,能不能来一点学生出题学生做乃至教师做,由学生批改评讲?这样,定能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顿开,纯熟之功弥深”。
3.“思维训练式”诱导。思维训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巨大作用,灵活的思维方法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教师在平日上课时,应有意识地诱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去考虑、处理问题:当正向思维难以取得效果时,则可诱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当学生面对多种信息需作出选择时,则可诱导学生运用联想思维;写作和阅读教学中,则可以要求学生用入境思维法……只要我们在课堂上坚持不懈地诱导学生不时进入多种思维境地,我想,对学生来说,今天是“要我思”,明天就可能是“我要思”。
参考文献:
[1]任冬艺;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特征与方法的创新;《考试周刊》2008年第02期
[2]谢宁;浅谈中学语文课的课堂教学;《新课程(上)》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