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师生互动 “问”出精彩
【作者】 余冬青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浦头小学
【摘要】“开放性提问”的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分析开放性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价值,将能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开放性提问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激发兴趣、调节灵性、多角度思考的价值进行一些初步的分析和探讨,俗中见致。【关键词】开放性提问;价值;兴趣;灵性;多角度
所谓的开放性提问其实是和过去的封闭式提问相对而言的,开放性提问它的最大特点在于答案不是唯一性,同时问的对象也不是唯一的。开放性的提问能够充分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每个学生都可以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思考角度。这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扩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的灵性,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让学生在一个愉快轻松的环境下学习。
一、“问”出精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纵观过去的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教师领着学生向着自己预设的答案方向进行提问,常常要求学生为预设的答案死记硬背,看似是为了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其实是扼杀的学生的一种不良的教学手段。而开发性的问题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并且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以往封闭式提问“答案唯一性”的束缚,让学生展开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它没有标准的答案,它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它的目的就是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在上到《落花生》这篇课文的时候,最后我的就问学生:“你喜不喜欢像落花生这样生长在地上做一个默默无闻的人?你喜欢像香蕉、雪梨这样在树上的人吗?”这是一个极具弹性,没有标准答案和唯一答案的问题,学生们很感兴趣,一改往日的沉闷,积极议论起来。有的学生说:老师,我不喜欢落花生那样的,一个人孤零零生长在那黑漆漆的地上,多可怜呀,老师,我喜欢像香蕉和雪梨那样的,长在树上天天可以和阳光、小鸟他们做伴,多快乐呀!”“这个同学说得真不错,谁喜欢黑漆漆的地呀,老师也不喜欢,还有谁有不同看法吗?”这时有的学生说:“我喜欢落花生也喜欢香蕉、雪梨,只要是好人,我都喜欢!”有的学生说:“我觉得落花生很伟大”………学生们根据他们自身的想法和自己特有的思维,从不同角度、不同的看法进行作答,抛开了“唯一答案”的束缚,没有了压力,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学生的思维和创新意识也从中得到了锻炼。
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对学生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不限制学生的思维,并适时的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给予鼓励,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所问的问题进行开放性的思考,不管学生的回答是什么样的,只要有了思索的过程,那么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二、“问”出精彩——调节语文课堂的灵性
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它不仅能启发小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开放性提问有助于学生展开讨论,这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语言能力,更有助于教师调节课堂的灵性,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例如,我在上到综合性学习:“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之《奇怪的东南风》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在课堂导入的时候首先问了学生:“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这样的提问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积极参与到回答中。紧接着我又问学生:“同学们,想到哪些词语来形容自己的家乡呢?”这个开放性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的到课堂上来,有的学生说是“美丽”的,有的学生说是“山清水秀”的,有的学生说是“物产丰富”的,也有的学生说是“脏兮兮的”的。上到高潮部分时我又问学生“为什么现在的河水那么浑浊,天空那么灰暗?”使课堂推向一个白热化的阶段,有的学生说“是因为环境污染”,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乱砍树,”有的学生说:“因为人们乱扔东西到河里”学生们争相恐后地回答着,而且我自己也参与到他们的讨论,整节课的气氛活跃,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可以说效果非常好。
其实,这几个问题都是有关身边的环境,整节课学生们的回答得都很活跃,纷纷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并且我自己也参与了其中的讨论,就像是跟朋友们聊天一样,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的灵性,还促进师生间的交流,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
三、“问”出精彩——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因为小学生的年龄小,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的利用开放性提问的方式则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且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去思考。
例如上课外阅读《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是这样的“傍晚,彩霞染红了天空。高尔基坐在院子里,欣赏着儿子种的花,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我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联系前面的内容,再充分发挥你们的想象,为什么高尔基先生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要知道他家的花可不少啊!”这时,有的学生就说了:“高尔基先生看到是他儿子种的花,感觉就是他儿子送给他的礼物,所以他高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开放性的教学,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改革,而开放性提问则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在以减负增效为课程改革目标的今天,在小学语文课堂中采用开放性提问的教学手段就显得极富价值。你看:师生互动,“问”出精彩,我们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