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小学数学课堂妙趣横生

【作者】 张晓丽

【机构】 山东省胶州市柏兰光彩小学

【摘要】课堂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场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情趣,精心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构建对话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情趣中求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情趣; 情境 ;有效性
【正文】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神秘难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何使课堂充满情趣,上得生动、有趣、有情,使学生爱学、乐学呢?

  一、做好“开场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开头,用新鲜、幽默、富有吸引力的导语可以“一石激起千层浪”。如在教学“3的倍数特征”一课时,课始,我装出一副自信又神秘的样子对全班学生说:“同学们,你们相信吗?老师会给数变魔术,只要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再添上一个数字,这个多位数马上变成3的倍数,你们信不信?”我这句话可把全班学生吸引住了,学生心里迫不及待想知道我是怎么给数变魔术的。我把学生说出的多位数写在黑板上,写得密密麻麻的,然后有意选择了不是3的倍数的多位数1306,让学生试用3去除,看能不能除尽。学生动手计算后都纷纷说除不尽。接着,我神秘兮兮地说:“我有办法让这个数变成能用3除得尽的数,变!变!变!”我边说边在1306末尾添上2,变成13062,再让学生用3去除。这下,学生都兴奋地说除尽了。我再把1306变成21306132061230613026,再让学生用3去除这几个数。学生发现每个数都能被3除尽,个个都向我投来佩服的目光。我顺势利导,学生兴趣盎然,非常有效地完成了这节内容的教学。

  二、创设“趣”味盎然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在课堂上怎样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呢?

  1、让学生在游戏情境中学习。例如,我在执教“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一课时,我对教材进行了有效重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贴数游戏引入新课,将全班学生分为男、女生两个组,让男生找出2的倍数,贴在绿圈中,女生找出3的倍数贴在红圈中,谁先贴全了谁就获胜。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为自己的小组出谋划策。讨论后,我让两组各推荐一名代表上来贴数,两组代表都抢着找符合条件的数。这时冲突发生了,女生刚在圈中贴好了6,男生就过来也抢着要612,就这样,两组学生将612抢来抢去。这时,我宣布游戏结束,并问:“为什么你们都抢着贴上612呢?”学生自然地回答:“因为612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我顺其自然地说:“也是23的公倍数。”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入公倍数的概念。我接着启发引导:“怎样才能让双方都获胜呢?”学生想到了将红圈与绿圈相交,将612贴在交叉部分。多好的想法呀!这不正为研究集合奠定基础吗?

  2、让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学习。当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教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鲜明的现实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发现和理解数学概念,形成实现思想和方法,积累数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经验。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撷取生活中的新鲜素材来充实课堂,使我们的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如教学“认识大约几时”这个环节,我没有直接出示两个钟表,而是在拨钟游戏中承上启下地引入。学生根据每天起床、上学、放学、上下课、睡觉时间说时刻,教师拨钟,教师故意拨出不正确的时刻,问学生是否正确,让学生大胆地说出真实的想法,在体现了师生平等的同时,也在认识冲突中引出大约几时概念,以学生身边鲜活的生活为基础,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不至于让学生感到枯燥。这使得新知过渡自然,课堂呈现灵活多样,学生兴趣盎然。学生是发展的个体,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思维高度一致,应该允许他们大胆、创造性地思维,哪怕有错误的思维。另外,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说、去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自己思维的错误。同时,教师在听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学生思维的误区,以便做正确的引导。

  三、解放数学课堂,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讲解的机会

  1、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例如,我在教“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时,我有极大的耐心,把思考的时间留给了学生,然后出示这样一个问题:“学校对小操场进行了改建,如果宽减少5米,面积就减少了150平方米,求改建后的面积?(原操场宽20米)”我对学生提出要求:自己动手画一画图,看看可以怎样思考,有哪些方法?学生思考,操作后纷纷举起了小手。生甲:“我先用150÷5=30(米)求出原来的长,也就是现在的长,再用20-5=15(米)求出现在的宽,再用30×15=450(平方米)求出现在的面积。”生乙:“我也是先求出原来的长150÷5=30(米),再求出原来的面积30×20=600(平方米),再用原来的面积减去减少的面积,从而得到现在的面积。”学生纷纷对这两种方法点头肯定。我进一步追问:“还有其他方法吗?再想一想,观察图看看。”教室沉默片刻后,一学生站起来说:“原来的宽是减少的宽的4倍,也就是后来的面积是减少的面积的4倍,那么现在的面积就是减少部分的3倍,直接用150×3=450(平方米)得出结果。”这一方法的出现,教室里想起了热烈的掌声。由此可见,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各抒己见、相互启发,能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给学生讲解的机会。教师应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和学生一起平等相处。有时让学生走上讲台做“小老师”,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实践证明,让学生当老师,不仅能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基于这种思想,对于一些适宜学生讲的教学内容,我们完全可以采取师生角色互换的形式,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大胆讲述自己的解题思路。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一位学生都能拥有这样的机会,能够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胆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在题型新颖、形式多样的练习作业中,培养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解题练习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发展创意、培养兴趣与思维的有效途径。

  有针对性的、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如引用填空、选择、判断、改错、作图、编题等多种题型,能使练习内容变得灵活多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判断推理能力,培养探索与创新能力。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有这样一道题“一根铁丝恰巧可以围城一个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若改为成一个宽是3厘米的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应是多少厘米?”学生解法是:①(5×4-3×2)÷27;②5×4÷2-37;③5×2-37。当学生列出第一种解法的算式后,教师再鼓励他们继续思考别人没想到的解法,激发他们创造热情。于是,学生得出第2、第3种的解法。教师肯定他们解题思路愈来愈巧,巧就巧在:因为正方形、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解这道题是,只要考虑它的一条长和一条宽就可以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又列出了第4种解法:5+(5-3)=7.通过练习,为学生创设了获取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促进了学生的探索与创新。

  总之,趣味盎然的数学课堂是学生有效学习的土壤,也是教师所孜孜追求的理想课堂。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阵地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张奠宙《数学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