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放飞情感 徜徉诗歌

【作者】 薛 璟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正文】

      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个性地发展。诗歌的教学更是如此。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诗歌,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还只是单纯地追求矛盾冲突,情节人物,还不会透过字面去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还没有对诗歌的激情、敏感和直觉;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不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那诗歌对学生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古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最早的诗歌不就是在老百姓在劳动中喊出来的吗?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到或浅吟,或低唱,动情处放声高歌呢?在琅琅读书声中,来体味“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落寞之情,“天地一沙鸥”的凄凉之意,“悠然见南山”的散淡之心;在琅琅读书声中,来揣摩苏轼、李白的豪放,杜甫、辛弃疾的雄浑,柳咏、李清照的婉约。

  古典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艺术殿堂里的一朵瑰丽的奇葩。语文教学该如何尽显古典诗歌的魅力,让学生在美妙的文字世界里徜徉,思想和灵魂接受美的浸润和洗礼呢?

  诗歌学习中,要注意对诗歌意象的分析,通过分析意象的自然属性挖掘意象背后深层的社会内蕴,同时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力和想象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例如,在欣赏描写自然景物为主的诗歌时,可以从描写意象的手法入手,抓住意象的色彩、动静、虚实来联想和想象。尤其是意象的色彩在诗歌中运用的很普遍,意象色彩的冷暖,传递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暖色调预示着清新、活泼。如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此句诗是根据“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状、色彩来进行联想和想象: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多重意象的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的采莲图,多么美啊!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写作时的欢快喜悦之情。因此,诗歌教学中,要求教师要注意挖掘意象中的色彩意蕴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

  有时,我们能看到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现。“鸟”的意象往往和男女恋情、婚嫁有关,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孔雀东南飞”;“雨”的意象往往和离情别绪,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帘外雨孱孱”;“月”这个意象往往和思乡怀远有关,“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化秋月何时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了解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认识和把握作品的内涵有着很大的帮助。意象不但有传统的色彩,而且有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同时,诗人们用意象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不再重复由于“柳、留”音近而折杨柳枝送别的习俗,独出心裁创设了一个崭新的柳的意象: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诗人笔下康桥河畔夕阳中的柳树,柳枝,映在波光里的金色的倒影无比艳丽,叫人联想到了金装的仪态万千的新娘。表明诗人对这里一草一树的依恋,竟像蜜月中的爱侣那样难舍难分。可见,“金柳”这一意象是富有创新性的,具有诗人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有些诗歌,意象相对集中,所表达的情感在全诗中有一处“喷口”成为全诗的“诗眼”所在,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从“诗眼”入手,创设情境,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的意义。?例如,李白在《秋浦歌》中描写了从镜中看到自已衰老的样子,抒发了他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强烈、深沉的愁闷抑郁的心情:“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样的情感,学生是很难体会的。为此,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查阅、搜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从而加深对李白的了解:李白有远大的政治理想,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始终没有被重用,辗转流离,浪费了人生最宝贵的光阴,青春不再,白发欺人。这首诗就是他流浪到秋浦时所作。在教学中,教学可结合诗人的经历,让学生体会李白在诗中抒发的情感,找出全诗的诗眼所在,既而从诗眼“愁”字切入诗歌,联系全诗理解诗人绵绵不绝的愁思,理解“白发”之长,“秋霜”之白。用浪漫夸张的手法表现出了诗人因韶华已逝、青春不再、怀才不遇苦衷。

  中国古典诗歌是闪耀在中国文明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辉煌的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典诗歌,不仅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更深刻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某些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延伸拓展,举一反三,从而提高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