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借用童话 让写话“趣”而“易”——二年级“童话体写话”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黄荣玉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大同中心小学

【摘要】小学二年级是最佳写话起步阶段,本文从亦真亦幻的“童话体写话”训练为研究课题,结合课堂实际教学实例,在找准趣点,易于得言,乐于动笔三个层面加于论述,顺畅有据,一气呵成,令人俗中见奇。
【关键词】语文;写话;找趣;得言;动笔
【正文】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处于运算阶段(6-8岁)的孩子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其心理活动以想象或幻想居多。《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这样的要求。依据课标对这一学段的写话要求,及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认字掌握情况,笔者认为二年级是最佳的写话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通过一两年的积累,学生已掌握了近千字的常用字的书写,在阅读与生活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词汇。

  基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趣”而“易”成了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写话训练的最关键因素。只有在“趣”和“易”两者兼备时,才能让学生的写话能力提高过程呈现出一种良性循环节节上升的势头。

  通过对人教版一年级54篇课文,二年级65篇课文的统计中,我们可以发现,在低年级“童话类”课文居然多达38篇。由此可见,以写亦真亦幻的“童话体写话”训练,更符合这一学段学生的写话兴趣,不仅能激发写话兴趣,而且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是开展有效写话的最可行的途径!在这一条途径中,我们可以寻找到“童话体写话”的几个落脚点:精选童话,找准趣点;分步引导,以说促写;分层练笔,易于动笔。基本实现“四个一”,读一个童话,带出一本童话书,写一段小练笔,创编一个童话故事!

  一、精选童话  找准趣点

  童话以拟人的表现手法写出了奇妙的幻想,以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题材为内容;以接近儿童口吻的语言来叙述,这些特点都符合儿童的天性与本能,借助童话将有助于二年级学生在写话中快速起步,快乐写话,学会写话。但并非所有经典童话都适合二年级学生开展“童话体写话”训练。

  (一)相似点迸发出闪亮的“趣点”

  所选的童话故事篇幅不宜太长,作品不仅文质兼美,而且语言表达上极具特色。在作品的行文中往往出现某几个“相似点”——可能是结构相似的几个段落;也可能是情节相似的几个章节;或是同一句式的反复出现……诸如此类的“相似点”犹如一颗颗语言表达上的珍珠,非常适合成为“童话体写话”练习中的“着眼点”。教师只需在此处巧设疑问,相机点拨,让学生由童话固有的情节联想开去,学生立刻成为童话阅读的二次开发者,这一个个“相似点”将迸发出一个个闪亮的“趣点”。

  (二)“补白”想象让“趣点”激起千层浪

  想象补白不仅是阅读童话时丰富情节,加深体验的有效手段,更是“童话体写话”训练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有力抓手!“疑问和想象是孪生兄弟”,抓住“趣点”激疑拓展,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童话情境中的对话将随之活泼地舒展开来。在想象补白中使用童话文本中规范生动的语言进行表达交流,学生于“润物细无声”中汲取遣词造句的方法,例如《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讲到“有一次,猫是水手养的猫,掉入海里淹死了;有一次,猫是魔术师养的猫,不小心被切死了……”可激疑拓展:下一次,猫可能是谁养的猫,它又是怎样死去的?死后主人又会怎么做?抓住这些阅读“趣点”,想象情节、画面,一石激起千层浪,为童话情境中的对话推波助澜。

  二、巧借童话  易于得言

  王崧舟老师在《王崧舟老师评课》一书中讲道:“阅读必须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得意又得言。”但是“得意”易得,“得言”却并非易事,因为这关系到“怎么写”,对于“写什么”人人看得见,但“怎么写”对于大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

  (一) 拨云见日  提取范式

  对于精选的童话文本,教师第一要任便是潜心阅读,以“语言表达”为取向,在梳理故事情节和主要内容之后,细心咀嚼文本的语言,拨云见日从而提取适合二年级学生学习、运用的表达范式。

  依据上文提到的“趣点”,提取写话范式,可以是针对结构相似的几个段落提炼出一个段的仿写;也可以就反复出现的同一句式进行句式练笔设计……例如读《蚯蚓的日记》时,以“       日,我                     ”的句式,引导学生用一两句话把自己当成小蚯蚓记下所见、所闻、所感,继续编写《蚯蚓日记》。又如《鸭妈妈找蛋》,写了鸭妈妈四次找蛋经历都是以“一个动作,一个对象,一次回答,一种结果”为内容的构段特点,这也是一个典型的写话范式。

  (二) 依托范式  善引易说

  1. 唤醒生活积累,准确用词

  感受语言,领悟语言,最后应落在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否则阅读所得将会随风而去,很快烟消云散。在阅读童话文本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脑海中想象到画面的同时,调动已有积累,尝试用准确的词语加以表达,在活化语言文字背后的画面与使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来表达画面两者之间走个来回。学生不仅能真切地感受童话人物形象,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而且使语言运用得到了最直接、扎实的训练。

  以《鸭妈妈找蛋》为例,在“一个动作,一个对象,一次回答,一种结果”的语言范式中,可抓住描写动作的词,如“连忙、跑来跑去、迎上去”等词,让学生体会鸭妈妈此时心情如何?(焦急万分),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在什么时候也有这种感受和表现;最后调动积累,说出还有哪些词可以表达这样的心情。于是,“迫不及待、气喘吁吁、抓耳挠腮……”一个个词语鱼贯而出,顺势将这些词语收集整理成“词语超市”,带进句子中说一说,演一演、读一读。这一路行来,符合语言训练的一般程序:理解——积累——运用,如同打开层层包裹,学生对语词的领悟表达势如破竹,水到渠成!

  2.依托语言范式,连句成段

  句子是“话”的最小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应训练多个句子的写话练习,连句成段,包括内容教学和形式教学两个方面。巧借童话文本将使得二者彼此交融,相得益彰。依托所提取的语言范式,挖掘童话文本中的空白点,采用拟人化语言进行对话,使说句训练变得“趣”而“易”。例如在《鸭妈妈找蛋》提取 “一个动作、一个对象、一次回答、一种结果”的语言范式后,先引导学生想象万分焦急的鸭妈妈还会到哪里找蛋,又会遇到谁,四人小组讨论,以填表格的形式汇总各小组的信息。进而出示“一次回答”的范式——鸭妈妈和鸡大妈、鹅大婶的两次问答。在一问一答中,学生注意到,在问句中鸭妈妈使用了礼貌称呼及询问语气,在问之前还可以加上体现万分焦急的词语(如上一环节整理的“词语超市”);答句中,回答之前也可以加上相应的动作描写,使句子生动具体,回答的语气很委婉!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问句与答句中的标点用红颜色标注出来,提醒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全面把握文本语言范式特点之后,学生根据所填的表格信息,练习分角色模拟问答,最后连句成段,续编故事。如此由扶到放的阶梯式引导,学生不知不觉中已习得规范而生动的语言,连句成段的训练扎实有效。

  三、分层设计  乐于动笔

  “每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每时每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多彩。”(洛克语)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写话练笔进行分层设计,让学生自主选择练笔作业的权利,能充分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

  童话体写话教学注重由扶到放,由说到写的过程引导,辅于“词语超市”、提供科学合理的分层练笔作业,让写话训练“趣“而“易”,兼顾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写话练笔设计依据难易程度一般可分为ABC三个层次。A题向学生提供支架,类似于完形填空,给学生一个开头,让其接着写出几个句子;B题让学生根据所提取的语言范式进行创编;C题创意续编,放手让学生大胆合理地想象。如《鸭妈妈找蛋》练笔设计如下:

  任选一道题写一写,写时注意这三个提示:

  ①礼貌称呼  询问语气;

  ②一问一答  用好标点;

  ③联系生活  准确用词;

  词语超市:

  焦急万分、气喘吁吁、抓耳挠腮、涨红了脸、神色慌张、迫不及待、心急如焚

心慌意乱、急不可耐急急忙忙、愁眉苦脸……

  A题:

  鸭妈妈急急忙忙来到池塘边,她看见小乌龟,                                       小乌龟听了,                                                        鸭妈妈                                                                   

  B题:

  鸭妈妈又来到                                     

看见                                                               

  C题:

  鸭妈妈四处寻找,问遍了所有的邻居,就是没有找到她生的蛋。忽然,鸭妈妈一拍脑袋,叫了起来:“                            !”

  分层练笔设计紧扣第一学段的写话目标,兼顾学生差异,与引导过程一脉相承,便于落实,学生易于动笔。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 2011年版

  [2]刘显国《小学作文训练艺术》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