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立足文本,授法悟情 ——《扬州慢》创新设计
【作者】 李 怡
【机构】 湖北省丹江口市一中
【教学目标】
1、紧抓意象,领会意境。
2、品味语言,感悟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抓词眼,析意境,体味黍离之悲。
【教学步骤】
一、情景导入
说起“扬州”这座城市,诗句便可信手拈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扬州,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素有富庶甲天下之称,被称为风景城,文化城,博物城。 如此美妙的扬州是否也带给姜夔同样的赞叹呢?下面让我们走进姜夔的《扬州慢》。
二、研习序文
自读小序(一读)并分析小序
1、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由,概括了写作的主旨。
2、写作背景: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侵扰。由于宋王朝的软弱无能,扬州满目疮痍,化为残垣断壁。
3、写作缘由: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4、写作主旨:《黍离》之悲
所谓“黍离之悲”,即用以指亡国之痛。此词出自《诗经\“王风\”黍离》,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三、朗诵品读正文
1.学生自读(二读)
2.学生归纳诵读技巧
语速缓慢绵长——慢词(词曲名显示)
语调低沉悲吟——情感基调(主旨显示)
3.学生再读(三读)
师点拨:低沉——并不是声音低,而应读出悲意。
4.听配乐朗诵。
四、解读诗歌的方法
找意象——抓特征——感情思
五、解读诗歌
1.找意象,找出作者眼中的扬州之景
今景(要点):荠麦 废池乔木 清角 空城 二十四桥 冷月 红药
2.用你找出的景来概括作者眼中的扬州 :空城
3.抓特征,看看作者如何来写空城的
抓特征就是抓住修饰意象的关键字眼,这些字眼多由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充当。
(尽)荠麦(青) 废池乔木(厌) 清角 (寒)
二十四桥 (仍在) (冷)月 (红)药
4.感情思,感悟这七个字所蕴含的情感
生再读(四读 )自由讨论
尽:全,突出景物全非的特点 。
青:野生荠麦旺盛繁茂与春风十里形成鲜明对比。
厌:拟人手法,以物突出对战争的痛恨。
寒:运用通感,以角声写寒气。
仍在:运用对比,桥在,人不在。盛衰巨变,物是人非。
冷: 环境冷清凄凉。
红:以美景衬哀情。 花开依旧,人事已非,花开徒增感伤。
5、提问:在各个景物前加修饰词,能体现景物的特点,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明确:
(杂乱茂盛的)荞麦 (凄清的)号角 (破毁的)城池
(孤独的)二十四桥 (无声的)冷月 (寂寞的)芍药
6、上面出现的意象都是今景,找出昔景:
昔景(虚):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春风十里 青楼梦好
7.开动思维运用联想——想象——创造, 描述作者眼中的扬州城。
8.提问:城中并不空空如也,为何叫空城?结合上下片讨论。
上片今景实写了战争后的萧条荒凉。下片昔景虚写了扬州的繁盛与热闹。通过虚实对比看出:“空”的是昔日的繁华,昔日的乐事,昔日的游人,如今都已荡然无存。“空”传达出人事全非,昔盛今衰的兴亡之悲——黍离之悲。
六、板书
破败————空城————繁华
今(实) 悲 昔(虚)
七、拓展延伸实践演练
《台城》 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用繁茂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朝奢华做鲜明对比,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透露出无限伤感。
八、教学后记: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对于诗词教学,长期以来都感到课堂有效性不够,教师的讲授模糊化,抽象化,学生学的盲目而且无动力。 对此,我一直都想有所突破,实现教学理论上强调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为此我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三步骤,让他们感觉诗歌的学习也是有据可依,有理可推的,从而有了自己去鉴赏诗歌的兴趣和动力。
教学的有效还得立足文本,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就是所谓的主问题,它能串起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且激发学生研讨的积极性,调动学习气氛。在这首词的教学中抓住一般不被人注意的序文,紧扣序文显示的写作缘由中的”今昔” 二字以及写作主旨中的“黍离之悲”。教学中以今景为主,昔景为辅,扣住“空城”,这首词的“黍离之悲”,学生通过鉴赏分析就能自己领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