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初中历史新课改的实践与认识
【作者】 张春萍
【机构】 广西来宾市象州县初级中学
【摘要】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巧设情境悬念,激发兴趣;渗透时事,紧密联系现实;慎用讨论、辩论等方式教学;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关键词】新课改;课程观念;激发兴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然而,教法陈旧、知识老化、观念僵化的现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为此,历史教师应切实转变课程观念和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打造历史魅力课堂,以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就此,我结合几年来的初中历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做法,以便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巧设情境悬念,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设计一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老师都非常注重在一节课的导入当中设置悬念。其实在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可以使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承上启下。而在一节课的末尾设置悬念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解“谜”的欲望,促使其自觉进行预习。在悬念的设置上,宜使用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例如有位老师在讲九年级历史美国南北战争这一部分时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式的悬念:林肯是位性格温和宽厚而仁慈谦逊的人,甚至马克思评价说:“他用仁慈的光辉缓和严峻的形势,用幽默的微笑照亮为热情所蒙蔽的事态。”可是为什么他当选总统成为一场残酷战争的导火线?这场战争悲剧能否避免?为什么林肯赢得了战争胜利,自己却被刺身亡?一下子就用情景中鲜明的对比,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学生开动脑筋,自动自觉地去课本中寻找答案。
教育心理学理论也进一步证明“课堂开始后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因而悬念的设置可以在短时间内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在经过10-20分钟的注意起伏之后,又会导致注意不随意地离开客体,课堂的后15分钟,学生的大脑进入疲劳状态,容易注意力分散,因而在注意力的变化的关键点上设置情景式悬念,可以保持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渗透时事,紧密联系现实。
历史往往被人认为是发生在过去的事。因而总觉得离现实很远,对现实不具参考价值。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用具体的行动来改变学生的这种固有的方法。历史学科本身存在的意义就有为现实提供借鉴的功能,因而教师应该注重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并为学生架起现实与过去之间的桥梁。比如,在讲到八年级历史中有关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不可避免的涉及到鸦片的危害问题,我就联系了现实中吸食毒品的情况,展示了毒品的危害。在讲清了清末必须禁烟的原因的同时,也让学生联想到现实中禁止吸毒的意义所在,兼顾了历史教育、爱国教育、情感教育、现实教育的内容。又如,在讲到祖国统一大业时,展示了连宋访问大陆时的新闻报导,让学生感受到现实与过去之间的紧密联系。
三、慎用讨论、辩论等方式教学。
新课改提倡创新,因而讨论和辩论作为激发学生思维,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的良方被引入到课堂当中,在公开课上也是常客。只是在普通初中,一来是初中生,思维能力本就有限,二来多半有课堂纪律问题,讨论与辩论的使用应该慎之又慎,尤其是辩论,我任教的班级,平时上课,从来不用管过纪律。但是一开辩论会,没有参加比赛的同学,多半心不在焉,甚至讲起话来,影响了课堂纪律,影响了课堂学习效果。因而如果在课堂纪律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下,应该慎用辩论。讨论的次数应该严加控制,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具备讨论的价值的。例如,有教师在讲述世界史英国工业革命的部分,让学生讨论工业革命的进程,类似这样的题目我认为只是为了讨论而讨论而已,这样不仅浪费了学习时间,还影响了学习效果,因此要谨慎设计讨论的问题。
四、采取科学灵活的方法,帮助学生构建牢固的历史知识体系。
首先,学习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要使学生感知历史,首先就要狠抓基础知识,正确处理识记与理解、分析、综合等历史思维能力的关系。
其次,在教学中要重视古今中外历史的纵横联系。历史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纷繁复杂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等之间彼此并不是孤立的,都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因此,在教学中只有纵向贯通、横向联系,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外在关系,方能认识历史发展的本质及总趋势。
第三,要树立国际意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发展的过程,我们要从整体出发,把中国或世界某一国家、某一地区的发展史作为世界历史的一部分来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的认识。以《鸦片战争》的教学为例,如果不把它置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国际大背景之下,联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工业革命促进英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世界资本主义处于上升时期,为满足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而积极进行海外殖民扩张等世界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地理距离相隔万里的中英两国为何会在此时发生这场战争?它对中英两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怎样不同的影响?满清王朝的失败为什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新课改是基础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由此必然会引发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材处理等方面的变革。作为一线的历史教师,我们理应以满腔地热情投身进去,为此我们必须不断学习相关的新理念,新思想,在不断的变化中寻找适合新课改的教育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新课改这一新事物的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 臧凤娟;;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课堂问题教学[J];考试周刊;2010年46期
2 魏玲玲;;对课程改革的认识与体会[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3 刘建会;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作业现状及其成因探析[J];甘肃科技纵横;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