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 刘汉金
【机构】 贵州省兴仁县大山乡戛纳小学
【摘要】新教学理念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背景下,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完成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一线语文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语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需要老师和学生重新认识什么是语文。在全球化的今天,科学与人文融合的呼声越来越高。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承载的内容所具有的“百科性”在古代曾经是无所不包,在今天它在促进各个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相互融合方面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而语文的综合性就更突出,更需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笔者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方面实践和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策略。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崭新的教学观念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教师的观念真正转变,即:不再把课堂看作是“灌”知识给学生的地方,不再把教师看作是权力的代表,不再认为学生是“你不会学习,我来教你学习,你不愿意学习,我来强迫你学习”的对象。而是把课堂看作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地方,把教师看作是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有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个性的发展才有实现的希望。教师应做的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作适当的点拨,恰倒好处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一个人都不能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合作的伙伴关系,全体学生都有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和权利。
二、教师灵活运用教法,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心理活动的倾向,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实践也证明:学生对某门学科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才能在学习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为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以教材为载体,以训练语言为主要内容,以灵活运用教法为手段,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可化静为动。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教师利用教材提供的信息,进行动态处理,变静为动,让学生画一画、做一做、听一听、看一看、演一演、想一想等,积极参与,主动获知。二可变单为众。千课一法是造成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因文制宜、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使学生常有新鲜之感。如: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果都要学生查字典理解,学生必然感到枯燥,教师可因词而异,有的可采用词素解词法,有的可用近义比较法,有的可用演示法,有的可用联系上下文或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解决等等。在具体阅读时,也要避免“千课一面”的模式,因课因人而宜 ,有的可直入重点,中间突破;有的可篇末入手,逆推导读;有的可抓住一点,辐射全文。这样变单为众,从而形成生动活泼、有情有趣的学习气氛,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三、营造融洽教学氛围,发挥学生课堂主人的作用
好的课堂氛围的最大特点应该是和谐,课堂气氛活跃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显性表现为课堂上学生发言积极,互动良好,隐性表现为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新课程实验至今,从表面看我们许多课堂气氛确实活跃了,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出许多问题,表面上看有问有答,你来我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教学并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学生只有回答问题的义务,是自觉不自觉地按照教师设计的问题、模式、计划和步骤去学习,学生只是完全在教师导引下,围着我们转的陀螺而已,教学过程的主角还是教师,学生充其量是“配角”,就是参与课堂教育也总是那么几个所谓的“尖子”,其它学生则处于被动地接受状态,因此,看似热闹的课,其实与学生何干?就学生思维而言,整个课堂是“一潭死水”。课堂上学生阅读文本时间没有,独立思考很少,分析、品味的过程缺乏,致使学生思维不活跃,不敢主动发问,也就不可能有发现,事实上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没能得到调动,也就不可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的重要保证。学生只有在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中才会才思敏捷,也才敢思、敢说、敢于表达自己与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见解。只有师生全身心的情感投入,学生才能在课堂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成长。
四、培养学生质疑精神,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即主动读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主动读书,掌握读书的方法,养成读书而敢于质疑,有疑而乐于与人讨论的良好的读书习惯是非常必要的。所谓独立思考指学生能根据学习内容,确定思考的方向,并坚持不懈地用心读书,不人云亦云,不满足于同学、教师的释疑,能不断地于无疑处生疑。遇到问题后,能深入思考,寻找有关资料、获得问题的解决。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探求能力,教学时教师应留给学生大量的时间阅读、品味、思考、想像,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生一旦具备这些能力,定能在学习的天地里自由遨翔。其次,教师应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多问“为什么”,并勇于探究解答,教师要激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下转第32页)(上接第30页)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有问题意识,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离开课堂,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因而对学生的发现、发问和解答要给予重视和爱护,并多鼓励,多引导,多总结。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潜心读书、用心思考、有所知、有所悟,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养成良好的创新意志品质。
四、实行多向互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多向互动的教学。即教师的行为与学生的行为是交互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同样,学生之间的互动既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又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还包括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当阐明一个问题需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不断发现,这样既掌握了知识,学会创新,也学会做人。同时,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转变观念,努力营造一种和乐融融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重新焕发生命的色彩。
参考文献:
[1] 安素莲.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新课程学习.2011年02期
[2] 杨洪玉.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J].学周刊.2012年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