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多元评价 “评”出精彩

【作者】 叶锦华

【机构】 福建省厦门市同安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巧用评价,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不断引导孩子向新目标前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让美术课堂更加精彩。本文从巧用激励语言,巧用成长表,巧定努力目标三个方面尝试探讨如何展开评价,课例鲜明生动,很有说服力。
【关键词】美术课;巧评;语言;成长表;目标
【正文】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教学,促进美术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见评价的重要性。“为学生全面发展而评价”,这一理念简约而明确地要求教师构建一种全面完善的、有效评价的教学体系。在美术教学中,评价的过程应当与学习的过程交互在一起,根据需要巧用评价,能让孩子更加喜爱上美术课,能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效率,让美术课堂更加精彩。

  一、巧用激励语言让评价充满真爱

  评价需要真城,教师要及时捕捉契机,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恰当巧妙地运用激励语言进行评价,比如,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评价:“张三的姿势最有精神!”“李四的眼神专注地看着我,我很高兴!”;比如提高学生美术技能的评价:“小明的变体美术字很有创意,运用了变结构、变外形和运用立体效果的综合方法!”“小强的颜色上的真细心!”等等。

  我们一定要克服那种干巴巴的、缺乏色彩的空泛的评价,像“真好”、“好棒”、“还不错”等评价,努力抓住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课堂即时表现,进行具体的生动形象的评价,让评价饱含真情,如:学生坐姿很端正,只是表扬他“坐得很好”,激励作用很有限,而表扬他“你坐姿非常优美,看来都觉得是一种享受”,这样的激励不仅生动而且鼓舞人心。

  曾有一个家长感激地对我说:“叶老师,我儿子小威说,学校老师就你能记住他的名字。”这时我才想起,小威原本是个很沉默的孩子,最近变得活跃了,作业越来越好,也总喜欢拿他的画让我看。原来是几天前,我的激励性评价语言发挥了作用,那时我面批小威的一幅画时,认真地告诉他:“你是一个细心的孩子,你的作业线条、结构和颜色都画得很细致,真棒!要是构图再饱满那就更好了”。就这样一句话,改变了小威。可见巧用激励性语言的作用。

  作为一位美术教师,一般要承担十几个班教学任务,每天都要面对一百多个不同的孩子,不要说他们每个人的绘画水平,个性差异在短时间内很难把握,就连他们的名字,都得花好大心思去记。但是,对学生巧用激励性的评价,完全可以从记孩子的名字开始。你能叫出他的名字,他就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重视与关爱。如果美术教师再下点苦功,在学生名字上作点文章,那就更精彩了,如:雅洁同学,你的画面干净整洁,整体谐调,感觉很好,就像你的名字一样。

  当然充满真爱的评价还包括送给孩子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亲切的抚摸等等,各种方法有机结合,交互运用,能使评价发挥更大作用。让鼓励性的语言四处流淌,让师爱无处不在。当我们把激励语言贯穿于教育与教学的始终时,美术课就会焕发精彩,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巧用成长表让评价过程闪光

  课堂的评价除了常用的口头评价之外,书面评价的合理运用也是不可或缺。写写批语、寄语、评语,是可以,但花的时间太多,可以探索寻找一种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体现学生成长态度的评价,让评价动态化、过程化,并有记载可循,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现评价的科学化。

  近年来,我校兴起了设计和使用《学生成长评价表》的热潮。美术组设置的《成长评价表》从课前预习情况、课前用具准备情况、课堂参与情况、课堂纪律表现、美术作业的构图、造型结构和色彩与创意、课后拓展和各方面的进步等方面来对学生进行评价记录,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的多元方式,每个孩子拥有一张《成长记录表》。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进行了一番改革,使记录简洁有效、方便操作。做到:1.成长表设计成全班一张,可折叠成5张一本,也就是分成5组每组一张,平时张开贴在美术室一角,方便记录;2.评价内容从“课前准备、课堂表现、知识技能、进步情况”等四方面来进行;3.记录不定期,不成为负担,根据课堂情况而定;4.记录简单化,以画星表示,谁的星多星少一目了然。以下是改进后的表格:

  小学_________  学生美术成长评价表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除了几次集体性的统一评价“加星”外(即在同一个时间里集体进行),我们也讲究灵活性,及时地“加星”,确实发挥其激励作用。可以是教师“加星”:如上课时,哪个小组纪律最好,最专注听课,就给那个组加星;哪个孩子回答积极了,就给他加星;哪个孩子纪律方面或绘画方面还是课前的预习情况进步了,就给他加星;可以是小组长“加星”:小组长检查本组学生的用具和预习情况,谁做得好就在表格上给他加星;还可以是学生自己“加星”: 自己感觉某段时间某一方面表现还不错,可在“自评”栏上加星。相对应“加星”,就是“减星”,如果孩子调皮、懒惰、没控制好自己,课堂表现不好,作业没完成好,学习退步等等,就会被“减星”,如学生没有按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并准备好美术用具,就在“课前准备”上“减星”,通过动态管理,使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相连,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行为,更有效的发挥评价的促进功能。

  一个阶段后,我们就会组织进行总评,评出得星最多的,进行全班性褒奖,或奖励奖品。总之,《成长评价表》的使用坚持几年以来,不知不觉成了对学生评价的重要工具,调动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美术教学质量,深受学生喜爱。

  三、巧定努力目标让评价富有指向性

  当我们通过努力达到一个目标时,心中就会充满成就感和喜悦感,这是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学生的学习生活莫不如此。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细心了解孩子,巧妙地帮孩子设定适合自己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并围绕着所定的目标,找到合适的时机进行评价,让评价富有指向性,也就是让学生在老师的不断鼓励中去获得成功的体验,摘取成功的果实。

  曾看过这样一则消息:1984年,在东京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三田本一出人意料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他又夺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他的回答仍然是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但记者对他所说的这句话还是迷惑不解。10年后,这个谜底终于揭开了。他在自传里是这样说到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路线仔细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了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四十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这个信息告诉我们:分解目标、巧定目标,战胜一个个目标,成功就来临。

  美术教学中我们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如:在美术作业展评时,孩子展示出来的作业参差不齐,不管好的、一般的或不够好的作业,老师和同学都要适时给作者一个评价,评价时,我认为更重要的是要给他一个今后努力的目标。可以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巧定目标努力方向:如作业中“构思不好的学生”引导他坚持预习,了解新课的相关资料;“构图不好的”先学会中心构图,把主体画到纸张的三分之二左右;“结构不好的”学会临摹书本中的或老师带来的范图。而构思、构图、结构、色彩都较好的作业,可为作者设定这样的目标:加强作业画面的完整性和主次之分或者加强作业的各方面的创意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一个个小目标,引导他们一个一个去冲刺,教师淡化横向评价,而看重学生个人的发展。当一个目标完成后,再指导学生设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再引导冲刺,再进行肯定性评价,如此循环往复。

  帮助孩子巧设目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题材灵活设置,有的放失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如:四年级上册《色彩的对比》这一课,第一步目标可以设为:能用一组或两组对比色组织一幅画。不管孩子是否能突出主题,是否色彩搭配巧妙,是否结构准确,只要他们会用对比色组织,就要先给予肯定性评价,接着,再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为他们设定下一个目标。

  巧定努力目标能让评价富有指向性,能让孩子的美术学习更有方向感,能让孩子看到“奔头”,使学习过程具有挑战性,能激励孩子更好、更快地发展。

  评价是一门艺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巧妙评价将使美术课堂焕发出无限精彩。教师要将博大的爱和殷切的希望化作知心朋友般亲切的激励性语言,转化成一张张会说话的《成长评价表》和引导学生设定一个个努力完成的目标,不断融洽师生关系,不断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力量,提高美术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要把充满爱心、耐心、信心的评价方式,巧妙地运用于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美术课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07.5重印).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3]詹万生.怎样做好父母 [M].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