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探高中美术欣赏的教学

【作者】 胡艳琼

【机构】 云南省永胜县第三中学



【正文】

      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体验、理解和领悟。它能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和体验,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高中阶段,学生在生理、心理上已接近成热,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刻,他们的自信、自尊都在增强,他们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而接触面也更加广泛,他们求知欲非常强烈。在这时,审美教育更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发现美、认识美。

  一、选择优秀的画家,讲评优秀的作品。

  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时,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也接受了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留存千古,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而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是法国近代最著名的雕塑家,14岁学习绘画,后又学习雕塑。1875年游意大利,受米开朗基罗启示,确立自己的创作倾向,以丰富多样的手法塑造神态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象,对欧洲近现代雕塑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人称作“近代教育之父”。《思》是罗丹的代表作之一,刻画的是一个秀美而淳朴的女性形象,她低着头正沉浸在默默的深思之中。可是在这美丽的头颅下面,却既没有肩颈身躯,也没有手足,而是一块儿仅粗粗凿成方形的石头。罗丹曾解释说,他是要以这个雕像集中地表现“冥思”,因而除弃了一切与此不相关的东西。他认为,在一些和主旨无关的局部上加工雕琢,只会损害对中心主题的注意,因此是不必要的。这就是他在这个年轻妇女头像下面保留了一整块粗糙石头的原因。人们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初时会觉得好像未做完,形象似乎不完整;但渐渐地,注意力就会完全被这个仅有头部的美丽女性所吸引,会随着她的沉思冥想而驰骋自己的想象,而不再因为她没有手足、没有身躯而困惑。罗丹的艺术手法确是大胆的、独创的,但他的目的是在于更集中地表现主题、突出主题,而不是玩弄形式、追求离奇,因此,它能够为观者所理解,并引起共鸣。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在欣赏中感觉到这种美的力量。一个朦胧中的少女有着自己的梦想,这与中学生多梦的性格是如此的接近,这种心灵的沟通和激发,如电流通过全身,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忽然间犹如脱胎换骨,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自觉的接受了罗丹的高尚艺术品格,尽管也许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有这样的感受,但这种教育的深刻性是永远不能泯灭的。

  二、欣赏教学不要局限于教材的一味讲授,要引导学生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去解读作品。

  创造性思维是人脑特有的功能,也是人脑功能的最高表现。一个人创造思维能力的高低与其大脑潜能的开发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开展能动的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在高中美术教学中,让学生比较自主独立地欣赏一件美术作品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美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物,其存在依赖于一定的内容与艺术语言的结合体,其中艺术语言是抽象的东西。因此,不同的欣赏者面对同一张画时常常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局面,每个人面对同一张画面时候的感受也不一样,这是允许的。当老师的不能一巴掌盖死,要留给学生较宽广的感受与表达的空间。作为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引导学生用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去想象。如果一节课都由老师照着课本读的话,只会使学生墨守成规,毫无兴趣。所以在教学中先不急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应围绕每节课的内容,尽可能多的去设想。去进行创造性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烟花礼炮在空中的造型”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这样使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教学效果很好。

  三、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的和形象的。俗话“百闻不如一见”。直观性原则的成功运用,既可以发展形象思维,也有利于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帮助理解和记忆美术作品的形象,还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这对中学生来说都是很受欢迎的。例如,在讲解作画过程时,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完整的作画过程录像,这通常也是光凭语言所难以表述清楚的。在审美直觉这种表层的心理活动刺激了学生的感觉后,他们将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连锁反应,这时教师应积极配合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激起他们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我们都知道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图片放映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例如当我们上到浪漫主义绘画《梅杜萨之筏》时。其作品取材于真实历史故事的一个海难悲剧。而我们熟知的《铁达尼号》电影也是取材于真实的海难悲剧,我们可以播放一段铁达尼号电影的背景音乐,当忧伤的旋律,女主人公沙哑的声音响在死亡般寂静的海面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凄惨的氛围,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受到灾难电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排除外界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应利用一切可能,采用电化教学法、背景音乐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景等“不择手段”而为之,才能事半功倍。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