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的范读艺术
【作者】 谭传光
【机构】 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丰乐镇丰乐小学
【摘要】范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教师的范读决非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它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表达的再阐述。因此,不同的课文就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时间的不同的体现了不同教学方法和更高层次的范读艺术。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范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然而,教师的范读决非仅仅是朗读技巧的展示,而是对课文的理解和再阐述。因此,不同的课文就适用不同的范读主体和范读方式,范读使用方式的不同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不同。【关键词】范读;朗读技巧;作用;效果
范读是指教师对教学文本进行艺术化朗读,力求细腻的表达文本的思想和感情,并将其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思想感情上得到熏陶、感染与共鸣的一种教学行为。在大肆渲染个胜化阅读的今天,范读似乎被打入了冷宫。提起范读,人们就与压制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失去了朗读自主权联系上了,甚至于画上了等号。于是,老师们便谈“范”色变。其实不然,好的范读,是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给学生一种享受,一种熏陶,一种艺术的感染。《语文课堂标准》明确规定学生必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以至于有人说“没有读书声的课堂就不是语文课堂”,可见朗读课文重要性。
老师范读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主要在对学生的朗读技巧培养上。小学生们最为崇拜的就是老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这个职业是具有榜样力量的,会成为孩子们的各个方面模仿对象。教师娴熟地运用朗读技巧进行艺术化朗读,也就会成为朗读方面的模仿对象,教学效果也将会事半功倍。
范读主要有现场范读和录音范读两种。现场范读是教师本人现场师范,它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因而也具有较好的现场感染力,一般现场范读。录音范读既有教师本人的录音范读,也有他人的录音范读,可以视音频,也可以是视频,但都缺乏现场感,缺乏面对面的情感交流,因此,一般不提倡录音范读。这就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我们掌握朗读的技巧,而且要体悟文本的思想感情。朗读技能是可以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获得这样的能力,而教学文本是充满思想与感情的文字,因此必须“入乎其内”,深入体悟文本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更为重要的是需要修身养性,提升人格魅力。教师修身养性就能够提升人格魅力,从而增强范读的厚重感和魅力感染。
丹纳说:“认得喜怒哀乐,一切骚扰不宁、起伏不定的情绪,连最微妙的波动,最隐蔽的心情,都能由声音直接表达出来,而表达地有力、细微、正确,都无与伦比”。因为任何一个人都在心灵中无数次沟通声音与情感的联系,也无数次通过这种联系用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声音与情感之间的同构,已作为人类心理中一种为稳固、极为普遍的现象而存在。文本凝聚着丰富情感,声音具有强大的沟通能力,范读就能够起到讲解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成为交往对话的重要途径。
我在教二年级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时,文章写的是周总理在傣族参加泼水节活动的事。当讲到周总理穿着傣族的服装、背着象脚鼓走出来,全场欢呼的场面时,我拿出了视频,说:“这个场面真是美极了,为了让大家更加了解当时的实际情景,老师带来了一段视频,你们想不想看?”“想看。”学生们兴奋不已,我又说:“这是一段特殊的视频,不用眼睛看,只能用心看。你们闭上眼睛,谁用心谁就能看到。”学生都闭起了眼睛,我充满激情地朗诵着:“周总理穿上了傣族的衣服……”朗诵完了,我问:“同学们看见了吗?”“看到了。”“看到什么啦?”“周总理来了。”“同学们欢呼啊!”我激励着大家。“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学生们开始欢呼了。我又说:“有两个同学真的看到了,你们看,他们多么激动,挥着双臂高呼着。”全班同学都挥起了双臂高声地欢呼着。“周总理来了!周总理来了!”场面热烈极了,师生共同融入课文当中,教室的里里外外都十分激动。我接着说,谁来把看到的情景描绘一下,立即有好几个人举手,他们绘声绘色地,像真的看到了当时的场面一样。在这个例子中,每个学生头脑里构建的画面可能各不相同,正如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有多少个学生就有多少个泼水节的场面。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展开了思维和想象的翅膀。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了泼水节的图片,老师的范读,才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思考余地。
教师在不同时间的范读会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例如,在教学开头的范读。教师这时的范读,能激起学对课文的浓烈兴趣。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产生感情,激发兴趣。比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风筝》,就能感觉到文中的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和找风筝时的急切心情。这样,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这时的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朗读的榜样,创造朗读条件。教师范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看,也可以小声跟读,这样有益于自己读书的时候,读好字词,读好句子,读好篇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到相应的朗读方法和技巧,为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
范读还可以要求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如教《狐狸和乌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便启发提问:这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文,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读。学生听完后,在头脑中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课文中的范读。教师一般是对文章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感情较强烈、难度较大的地方进行范读,目的是促进学生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掌握与之相应的朗读技巧。
叶圣陶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教师要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产生感情,激发兴趣。如学生在听教师范读《风筝》时,就能感觉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快乐和找风筝时的急切心情。这时的范读,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动情生趣,产生一读为快的欲望。
范读,还可以要求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如教《狐狸和乌鸦》时,教师在范读之前便启发提问:这一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的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不看课文,专心致志地听老师读。学生听完后,在头脑中对课文留下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为理解课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就是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学而学不会,想读而读不好的时候,教师予以示范,给以启发,指点迷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常用的朗读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各有特点,但都是为了一个教学目的——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朗读训练,达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那么,在课堂教学上,怎样根据朗读教学的内容,恰当地运用朗读形式,充分地发挥好朗读训练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范读一般可放在学生刚接触课文时,或者放在学习课文的中间。
总之,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总之,范读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钥匙,是教师展视素质的舞台,是沟通师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引导学生进入课堂“角色”的最佳手段。在教学过程中,范读作为展现课文场景最为直接的催化剂,为学生庄严地开启了艺术殿堂的大门。动情的朗读,能激发学生心灵的共鸣,使其思想上受到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再随教师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实现与文本零距离的对话,最终寻觅到美的殿堂。
参考文献:
[1]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3]夏家发.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