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者】 王 娟

【机构】 贵州省湄潭县湄潭中学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目标任务中的首要和关键,是综合反映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检测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关键在教师。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明确阅读目标,掌握阅读教学方法,重视整体阅读,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语文;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正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阅读教学的价值和作用的最根本体现,也是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最近几年,各级教研部门都很重视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使第一线教师有机会了解有关阅读教学的新理论、新方法。然而,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老路子进行阅读教学。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要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语文教师要明确阅读教学目的

  阅读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这就要求所选择的阅读材料具有丰富的内涵。有的学者曾对旧的中学课本提出批评,认为课本内容缺乏新鲜感,信息量不够,加上教学中偏重分析词汇和语法,结果导致学生没有兴趣和动力来阅读这样的课文。新编高中课本吸取了这方面的教训,考虑到中学阶段的基础性,为学生以后的阅读做准备,所选择的材料包括各种题材和体裁,具有内容新、时代感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除此之外,学生还需学会选择有用信息的能力。在学习一篇包含丰富信息的文章时,哪些信息是要求掌握的,哪些是无用的,要求学生能区分开并加以选择,这一点也非常重要。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与教师对阅读教学目的的认识有关。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才能使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教师要鼓励学生广泛参与阅读教学

  新课标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只有让学生参与阅读教学过程,通过他们自觉主动吸取、消化教师传授的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提高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可分为探索性阅读、深究性阅读、吸收性阅读三阶段。首先,探索性阅读是初步理解阶段,包括自读课文,自查工具书、参考书,自己正字、释词、解题,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划分段落,初步熟悉全文内容,标记疑难词句和问题等。其次,深究性阅读是深入理解阶段,应抓住重点剖析推敲。让学生通过朗读、质疑、讨论、总结等环节,领会字词含义、文章脉络、表现方法、文章主旨等。第三,吸收性阅读是消化运用阶段,包括知识保持、应用、迁移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的多样化练习,复习巩固和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要求学生自读,自查工具书解决文中的字词障碍,从预习提示和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红楼梦》和作者的历史地位、本文出处及写作目的。再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探究,进一步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黛玉初进荣国府的行踪见闻。(2)众人眼中的黛玉。(3)王熙凤、宝玉的出场。(4)王熙凤和黛玉肖像描写对比。问题研讨让学生兴趣盎然,还能使学生对装扮产生审美的现实理解。紧接着,对学习情况进行总结,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进一步深化,即让学生学以致用。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般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在阅读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思考和认真分析,自己解决问题。同时,要训练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摘抄要点、制作卡片、做读书笔记等;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学生在预习、自学的过程中,运用工具书可以迅速解决随时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高中学生应养成随手查阅工具书的习惯;阅读卫生习惯。阅读时要注意光线、位置、姿势,如不在直射或暗弱光线下看书;不要躺着、走着或在晃动的车子上看书;坐的姿势要端正,眼睛与书本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等。

  四、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整体阅读能力

  如何实现整体阅读,不是单纯的学法问题,首先应是语文教师的观念问题,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整体意识、整体观念,在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处理上应始终抓住整体,其次才是策略问题。在关键的几个环节要把握好:第一,起始阶段要抓住整体,课的开头是“龙头”,起导向作用,一篇新课文学生总有一种新异感,要充分利用这种新异感,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全篇的整体感知,不要一开头就从课文第一自然段入手,一下子沉入对局部文字的分(下转第19页)(上接第12页)析之中。第二,分析局部应不忘整体,我们强调整体阅读,不是排斥局部分析理解,而是强调局部分析要为理解整体服务,优秀文章的细节有许多是作者的传神之笔,分析细节是引导学生寻幽探胜的必经之路,但如果只从微观上研究细节,就很容易将完整的课文讲得支离破碎。因此,分析细节,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细节、突出整体,从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五、教师要重视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质疑能力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设疑”也是一种“生疑”。教师要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学会自己提出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提出问题,不是简单地质疑问难,而是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学习。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提出问题,我以设问、推敲、疑难三种方式引导学生。设问性问题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提出假设的、求知的问题,目的是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明确思考的方向。如教学《祝福》时,对小说结局“祥林嫂的死”设问:祥林嫂死因调查?联系上下文启发学生分析。推敲性问题主要是深入理解课文提出的问题,目的是训练学生思考的深刻性,学会多问为什么。如某些词句的深刻含义,篇章结构的内在联系,文章写作特色等。疑难性问题主要是学生经过自学还没有真正弄懂的问题,如一些难句,不易理解的科学知识,或距离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内容等。前两类问题是设疑、存疑,问题不一定都不懂,而是让学生学会在似乎无疑之外产生疑问,后一类问题则是质疑、释疑,必须通过认真读书思考以及教师的点拨方可解决。可见,高中阅读教学中提出问题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使学生学会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项细致而复杂的工程。新课标强调“自主、合作、探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要让学生不仅学到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是为了不教,目的正在于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朱宝霞.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0901

  [2]谭爵芳.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J].基础教育研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