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作者】 唐文祥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万屯镇新桥小学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变化,创新型人才成了社会追求的对象,而创新型人才最高贵的品质就是具有质疑精神。新课程标准中也倡导“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质疑精神的培养。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质量,锻炼出具有鲜明个性的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小学生;质疑精神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并随之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把这种质疑性心理称为质疑意识。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即“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有问题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中国最早的教育经典《论语》,多数内容就是学生质疑,孔夫子回答。这种方法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在深入推进新课改的今天,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就应当注重学生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文章就对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出良好的质疑精神做出探讨。
一、创设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敢问的精神
根据心理学理论表明,每个孩子开始都是对世界上的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的,所以“提问,是孩子的天性。”每个孩子头脑中都有数不尽的问题。应该说,随着他们接触到的社会面越宽,信息量越大,产生的疑问应该越多,提问的能力也越强。但我们面对的学生却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多,头脑中的问题却好像越来越少了。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对学生提问的冷漠、呵斥、嘲笑。有些学生对提问感到难为情,渐渐地不敢问、不想问,最后就发展到不会问。这都是长期以来不良的课堂教育所造成的。比如在数学课堂中,学生也许会走出教师预设的问题的范围,这时教师就会有种不高兴的态度,甚至会嘲讽的说:“你怎么会提出这样低级的问题!”“你有没有认真听讲!”等等,使得学生情感受到很大的创伤。致使学生下次再不敢提问了以免被教师呵斥。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十分重要。而封闭、压制、权威的课堂环境,必然导致学生个性的退化、思维的刻板、呆滞,这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有一颗海纳百川之胸襟,真正的体谅学生,接纳学生,包容学生的优缺点,建立师生友爱的关系,师生间民主平等的关系,这对学生思维活动有着无形的推动力。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坦诚交流,敢于发表不同看法,易于联想,自由地发表意见,敢于提出问题,激发问题意识。正如古人所说:“水尝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始发灵光。”思维的激活,灵性的喷发源于平等对话的启迪和碰撞。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时,应努力创设师生间民主和谐的气氛,并建立起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关系,使课堂气氛活跃,让学生敢说敢问,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对问题的看法。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想问的精神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学生夯实基础、形成能力的原动力,是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的催化剂。课程改革要求创设有生命力的课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也要关注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诱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疑问,并形成一种想解决该问题的冲动,为此就情不自禁的提出自己疑惑或想提出的问题来,同时有想与大家分享的欲望。这就是把学生的情感和思维引入到与数学知识有关的情境中来。如果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情感状态同本节知识所揭示的方法有差距或矛盾一旦被诱发,就易产生疑惑,从而提出问题,并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这种探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倾向,是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内驱力。要启动学生思维,必须善于激疑,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质疑的欲望,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
三、鼓励学生质疑,发展学生爱问的精神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可越俎代庖,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相信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问题,也可能会失败,但真正要进步的学习都是要通过自己的探索的,在探索中明确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索中明确学习该知识的必要性,在探索中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成功体验,为以后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我们作为教书育人的数学教师,当看到学生质疑时,如果出现学生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问题时,可以通过提示或暗示,给学生的学习提供比较好的条件。但必须要鼓励学生去问。因为,“问”就意味着“思”。通过问问题,不仅促进了学生思考,而且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正是这些多多益善的问题的积累,才可能有智慧的成长,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此过程教师应该给问问题的学生多一些鼓励,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鼓励问是教师的本分。作为教师,让学生闭嘴很容易,但让学生张开嘴说和问则不易。学生只有在教师不断的鼓励下,才有可能变得越来越爱问。
四、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会问的精神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也不迷信自己。为此,要加强质疑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发现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会问。
1、不迷信教材,质疑教材。教材只是个例子,教师不应使学生认为教材就是经典,就是不可逾越的权威。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教材中的课文也可能有错误,也可能有自相矛盾的地方。“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跳出来,与作者或编者对话,对文章提出赞同欣赏或批评指谬的疑问。即使这些问话不一定成熟,抑或不一定正确,教师也应大力提倡,积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做到在“拿来”的过程中大胆质疑,确实不失为一种质疑的方法。
2、不迷信教师,质疑教师。古人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正因为老师有解惑的天职,所以老师就成了答案的拥有者。课堂上,学生对老师就容易唯唯诺诺,惟命是从,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其实“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例如在讲述整数读法中,教师把”13900005000”该数读成了:一百三十九万零五千。对此理解,有学生就反问道:在级末尾的零不用读,那这个中间的零算不算级末尾的呢?这个数应该读成”一百三十九万五千,这其中的零是不用读的。”老师查阅资料后,非常赞同学生的看法:万级中的零应该不用读出来的,而不止是在个级末尾的零才不用读出来,当老师向学生承认自己的说法是错误的时候,学生的质疑勇气无疑大大增强,对学习也会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3、不迷信自己,质疑自己。教师引导学生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但对自己也不能盲目信任,觉得其他人的意见都错,唯我独尊。例如:在四年级数学课上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时候,同学对2厘米、3厘米和5厘米的木棒是否可以组成三角形产生了争论,有的同学就坚持自己的看法,认为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并在本子上画出来,而当其他同学在讲他的不能组成的理由时,就没有听,当老师进行最后的总结时都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仍然坚持可以组成三角形,最后就在下课后教师再单独跟他进行讲解,这才能明白,这么的浪费时间的讲,就是因为学生会迷信自己,不肯质疑自己的看法,从而听不下去别人的看法,所以就形成了固执的性格。所以作为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质疑。教会学生质疑自己,就是要教会学生质疑自己提出的质疑是否合理,是否必要,是否有依据。自己对自己的质疑再质疑,是引导学生梳理质疑、筛选质疑、提高学生质疑实效性必须关注的环节。
总之,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有章可循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学生敢问、想问、爱问、会问是数学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李铮芝.小学语文学习中质疑能力的培养[J].华章(教学探索).2006年03期
[2]张瑛.浅议数学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文理导航(中旬).2010年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