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和对抗

【作者】 王 华

【机构】 贵州省瓮安二中

【摘要】“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关键词】发现问题;质疑;对抗
【正文】

      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因此,物理教学中在培养学生物理学科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有效质疑和对抗能力是深化物理教学改革、实现物理教学与育人目标相统一的正确途径,我结合物理教育教学实践,探讨如何引导学生的有效质疑和对抗?

  一、学生有效质疑和对抗培养的重要性

  发现问题和提出假设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批判性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物理学的重大发现多是建立在批判性思维基础之上的。伽利略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力与运动的关系的质疑,奠定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基础;卢瑟福通过对汤姆逊原子模型的质疑,建立了原子的核式模型;玻尔从卢瑟福原子模型中发现的问题,导致了原子的量子模型的提出;爱因斯坦看到洛伦兹等人埋头钻研电动力学遇到的重重困难时,以大无畏的批判精神对牛顿力学的基础质疑,提出了相对论时空观,从而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同样由于对狭义相对论完美性的质疑,促使他进一步开始了广义相对论的研究。因此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这种批判性能力,才能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悟,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为创新准备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保证。可见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前提,是创新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涵。

  二、如何引导学生有效质疑和对抗

  (一)、培养师生情感,让学生敢问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尊重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朋友关系。将学生看作是平等的有思想的教学参与者,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懂就问,敢于对老师、学生和教材质疑。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即便是错误的也要首先肯定其积极动脑的一面,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而应调动全班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教师在一旁作引导、评介。

  其次,我通过有效的鼓励评价机制激发学生自主质疑的兴趣。我制定了一套课堂教学鼓励评价机制:凡是在单元内容学习期间同学若提出一个与教学相关问题的,就可以得1分;若能够提出一个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创造性问题的,则不仅予以充分的表扬,还可以得2分,累计的分数没有上限,并直接加在本单元的测验成绩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述,尊重学生。

  (二)、营造氛围,让学生想问

  在学习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你能利用英语中的“5w”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吗?(1what?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内容是什么?(2why?为什么要研究牛顿第一运动定律?(3who?哪些物体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4when?在什么情况下符合牛顿第一运动定律(5how?牛顿是怎样获得规律的?

  把一只夹碎胡桃用的铁钳放到天平的一只盘上,这只钳的一只“脚”平放在盘面上,另一只脚用细线挂在天平的挂钩上。天平的另一只盘上放砝码,使两边恰好达到平衡。现在,用一根燃着的火柴把细线烧断,于是,原来挂在钩上的一只脚就落到盘上来。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更激发了探究其原因的动力,于是就“想问”了。

  ()、选择载体让学生能问

  1.提供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请你先坐下来,把上身挺直,而且不准把两只脚移到椅子底下去。现在,不准把上身向前倾,也不许改变两脚的位置,请你试试看站起身来。怎么,不成吧?学生就会提出怎样才能站得起来呢?

 

 

 

 

 

 

 

 

 

 

  2.对于已经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一些问题的同时,提出更高的要求上次。方方看圆圆没费劲就做成了小喷泉,想再难为一下她,于是他拿来一个较长的软塑料管和一只乒乓球,对圆圆说:“你能使一只乒乓球悬浮在空中吗?”圆圆接过软塑料管,把带有喷头的玻璃管从瓶塞上拔下来,接在塑料管的一端,塑料管的另一端放在装满水的盆子里,并把盆子抬高(如图所示)。由于喷口细小,会喷出较高的水柱,当她把乒乓球放在水柱上时,乒乓球真的悬在了空中,并且在水流的冲击下,乒乓球还在旋转。学生会问乒乓球为什么会在空中旋转呢?

  三、学生有效质疑和对抗需注意问题

  1.继承与批判的关系

  继承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即掌握一定的书本知识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没有继承就不可能有批判,也不会有创新。在教学中,我们要反对两个极端:一是全盘否定,二是全盘肯定。实际上,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对学生双基要求更高,能力要求更高,应该说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多读书,勤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才知道批判什么。没有扎实的、全面的、复合型双基知识,没有较高的综合素质,不可能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2.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人类认识事物都有一个“接受──反思──批判──创新”的过程,任何时候,只要超过学生的认识阶段,都会欲速则不达。在中学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养成批判性思维的意识,初步形成低层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不可能在知识有限的中学阶段培养出具有深刻批判思维能力的学生,因此,教师要做好“启发──引导──铺垫”,“让学生跳起来能够摘到桃子”,否则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会挫伤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培养学生不盲从权威、不迷信书本、敢于标新立异、不囿于传统思维定势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广大教师的重任。广大教师只有在平时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才有利于造就大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