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一些新思考

【作者】 董 富

【机构】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信都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振兴和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作为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必须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营造出主动学习、民主和谐、积极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氛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把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潜能,使创新能力得到升华。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习主人;学习积极性
【正文】

      新时期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创造性是每一位学生都具备的心理潜能。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成学习主人

  培养学生的独立质疑的能力,首先要从激发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丰富心理生活的最重要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就能集中,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对自己的现实学习及未来发展的价值。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新异感的学习情境,让他们去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解决问题,并从中体会由此带来的成功的喜悦。这样,一旦学生自己选择了学习方式,并负责地参与创造性学习的过程之中,也就会水到渠成,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中心,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原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负面影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总喜欢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照本宣科,课也不备,一到上课的时间,就拖上一本书走进课堂,翻开书,就照着书宣读,根本没有可虑到方式、方法,却不管听讲者能否接受,一味地灌。学生多半处于被动状态,不能潜移默化,没有主动获取知识。如教学《背影》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回忆回忆自己父亲艰辛的日子,再看看制成的光碟(即朱自清《背影》父亲的形象),听听录音,激发学生的兴趣。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赫姆林斯基说:“我认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在于渐渐地养成学生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习惯的养成,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承受知识,加工创造的载体和导体。忽略主体、载体、导体的存在,而颠倒主客关系,大搞“一言堂”,大搞“填鸭式”,教学效果肯定比较差。现在,许多教育家都呼吁课堂教学“民主”,其实,其核心就是要学生从传统的教育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二、培养学生创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中药条件。这条件的产生需要依靠教师创设的启发式教学情境。

  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师单一的信息输出、学生单向信息输入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同步合作,双向信息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上课的时候,教师不做滔滔不绝地讲述,是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外部和心理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相互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这时候,教师爷可以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以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或汇报互议结果。如教学《荷塘月色》一文时,可以让学生思考月光乡荷塘和荷塘上的月光。这样,就可以让课堂“活”起来。吕淑湘先生在全国中语会第五届年会开幕式上也讲到:“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哪怕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对他们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现出的点滴创造性,也要给予适时地肯定,以培养他们敢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指出:“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在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思考、探讨、发现、创造,不但要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形成的结论,更要为他们拓展足够的空间,懂得形成结论的过程以及怎样去掌握结论,评价结论。”古人也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认为,让学生大胆质疑,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重视创造思维训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既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已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称了学生的必须任务。因此,培养养发散思维能力,应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入手,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方面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逐渐养成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一)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激发学生创新。

  面对我们的初中生我不禁以些后怕,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的题目,总怕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为了不使自己的语言一言堂,我曾在教学中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试验,上课时,我改变了原来的教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己走向教材,钻研课本,自找问题,自我解决。我的具体做法是引导学生从“读”、“点”、“评”、“议”四个方面去入手。阅读课文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琢磨、能使学生的思维的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采取提问方式,探索思维方法。

  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丁肇教授19991031日在北大的一次演讲中说过这样几句话,他说20世纪物理学经历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凝结成四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各自的结论:①不要盲从专家的结论。②永远对自己充满信心,做你自己认为是正确的事。③对意料之外的现象有充分准备。④要实现你的目标,最重要的是要有好奇心,对你做的事感兴趣,并为之努力奋斗。语文教学也是一样。譬如教学《春》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用一句话说说春天是一个什么样的春天?学生说出多种答案,这就是一种创新,可以在回答问题中,找到一种新的思维方法。

  (三)注重课堂的情感教育,捕捉创新灵感。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教学中,积极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教学茅盾的《白杨礼赞》,作者热情赞扬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军民,那种正直,朴实,严肃、团结、力求上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要通过我的讲析,用我的情、教材的情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上,要注意培养学生丰富而高尚的创新情感,及时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灵感,并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会到创作成功的喜悦。教师要鼓励学生说的新颖,要善于挖掘学生思维的潜能,这样方能通过学生的独特见解窥视到思维的广阔空间,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能力。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正确地对待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大胆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为每个学生的想象创新创设一个飞越的平台,为深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既能使学生处于求知的最佳状态,更能强化学生的综合思维。

  总之,语文课堂应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具有博大的人文精神和深厚的科学基础,自觉地把所获得的语文知识、语文技能内化于身心,升华成为稳定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学生的一生创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惟此,我们才能实现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宏伟.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考[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93-4.

  [2]张本根.略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