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作者】 秦道军
【机构】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龙溪中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得轻松,让学生学得愉快。【关键词】新课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基本形式,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性,就必须遵循特定的教学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另外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不断探究和寻找提高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一、突出主体,加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
发展学生的形式思维,最根本的方法是加强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和自觉性,把学生看成是对教学环境具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主体。
在同一年级学习的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心理能力差异并不大,学生智力发展的中心在于自我,它不能由外部作用来代替。教师要充分运用教科书为学生学习提供有利条件,鼓励学生自己看书,多问几个“为什么”,带着问题亲自动手做实验,安排时间让学生进行交谈、对话、辩论(同化),引导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具体事情联系在一起,促使概念的“内化”。在理论与实践想结合的过程中,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找出自己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顺应)。
二、多问细读,培养学生自觉学习能力
课本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工具,学好物理的核心问题是掌握课本中的物理概念和规律。但是,许多学生却错误地认为能熟练地记住定律、概念、公式等就等于掌握了课本知识,反而不重视阅读课本,把主要精力花费在大量的资科和参考书上,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灵活运用,导致一看就会,但一做就错,这样的学习是极其有害的。教学中只有及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多质疑、多释疑,才能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也才能得以稳步提高。阅读课本,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也是培养学生形式思维的重要手段。
1、课前阅读 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初步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以及这些知识点是如何总结出来的,同时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以便学生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解时更能有的放矢,集中精力突破重点、攻克难点。为了帮助学生课前阅读,教师可根椐教学内容,列出阅读提纲。如:①什么叫惯性?②哪些物体具有惯性?③惯性跟什么因素有关?④惯性与惯性定律有什么区别?⑤静止物体的惯性和运动物体的惯性各有什么异同?⑥同一物体是静止时惯性大还是运动时惯性大等等。
2、课堂阅读 主要是通过教师讲解之后,引导学生再进一步理解、消化所学的内容,不轻易放过一个疑点,并对重要内容及关键字、词、句、段落等用符号标记,只有抓住关键,才能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所学知识,如阅读“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时要抓住“一切物体”、“不受外力”、“或”、“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概括推理出来的”等,鼓励学生精读细抠,若遇疑难,必弄清其究竟,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三、多思细比,找出差异,掌握本质
物理知识本身既有相近之处,又有不同特点,如不加以区分比较,就很容易混淆,甚至张冠李戴。因此,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找出它们的异同和联系,达到掌握知识的本质的目的。
1、同课本中相近内容作比较 如“误差”与“错误”都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不符,但误差不是错误。错误是在测量没有按照正确的操作规程和方法的情况下产生的,是可以避免的,而误差只能减小,不能消除。
2、同其他学科之间进行比较 如物质密度公式ρ=m/v和欧姆定律I=U/R及其推导式R=U/I等具有数学中的比例形式。但从物理意义上讲,I与U、R具有比例关系,而R与U、I,ρ与m、v却不具有比例关系,因此绝不能未弄清公式意义而乱套用公式。
引导学生作比较,并经常使用图表及知识网络等形式把相近的物理知识进行比较,找出内在区别与联系,既增强了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四、勤实验、善观察,突出物理过程教学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观察与实验是学习、研究物理最基本的方法,物理新教材中,特别重视实验教学,但由于受条件限制,目前考试中的实验题仍主要采用笔答形式,容易造成有些学生为了应付考试,仅仅背下各种实验的答案,平时反而不认真做实验,甚至不做实验。但是,在各种考试中,命题人总是力图使那些平时亲手做实验并认真观察记录的人才能考出好成绩。因此教学中的演示实验决不能简单地“老师做,学生看”,不能只记住实验结论,而要教给学生好的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把握实验全过程。
实验包括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和课后研究性、探索性小实验等。对于演示实验,一定要在实验之前和实验过程中指导学生观察,包括实验选用了哪些器材、如可安装、如何实验、有什么条件、要观察什么、会发现什么规律等,这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概念的基础。对于学生分组实验,则一定要手脑结合,弄清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及规格性能,并对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共同研究,然后分工协作,做好操作、记录,决不袖手旁观。课后做一些研究性、探索性小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又可以锻炼动手、动脑、独立分析和思考的能力,有时还会有新的发现。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坚持依据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及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创造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情境,就会使各个环节的指导适合学生的学,使学生将不断改善学习方法成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参考文献:
[1]王祖浩,吴星初中物理教学参考书.
[2]陈新论课程改革中的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J]
[3]刘英琦深圳市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的抽样检查与研究.
[4]袁振国,初中学生物理思维障碍的成因及突破[J].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