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
【作者】 邓 颖
【机构】 山东省滨州实验学校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了由老师领着去探索问题,而现在要自己阅读,学生虽持欢迎态度,却又是茫然的。有的浅尝辄止,以为查查字词,读读大意便是读了;有的无目的去读,没有整体感知,便肢解了课文去赏析,往往断章取义;有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游离了本课的目标,结果费时多,进度缓慢。
于是,带着对语文教学的困惑,同时也带着对和谐课堂的憧憬,我开始了“个性化阅读教学与文学教育”的探索历程。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探索之一:教授方法
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只有扫除学生的阅读障碍,让他们读得深入,品得仔细,才会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因此,我引导学生首先自由、轻松的阅读,进行绿色的原生态的阅读。
一气呵成的初读结束后,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感知,于是我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二遍阅读,对文章的谋篇部局、素材处理、表达方式的运用等写作技巧以及文章的思想内涵,作者的写作目的和用意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并根据需要,可采用不同形式的批注阅读。
这样两遍之后,学生在阅读中唤起了自己感悟,并在生活中去印证它,读进去,而且又要走出来。在指导了学生由浅入深的阅读方法之后,便开始在课堂和课外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和体会,真正实现阅读的“个性化”。
探索之二:精简课堂
老师精心备课,以“主问题”来串联起整堂课。所谓“主问题”就是能够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多角度的研读课文,提炼出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它作为中心目标。
“主问题”,从“整体感知”到“局部研读”,再到“拓展延伸”,思路清晰。在教学中,老师少讲,只在必要时引导学生向有价值的问题去探究,而把绝大部分时间放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与感受,让他们多读、多思考、多感悟、多讨论。在此基础上,从课内延伸向课外。
探索之三:扩大阅读
课堂延伸——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不同专题,建设配套校本教材。每一课都配有二到三篇同题材或者同作者的文章,然后又在老师或学生的主持下,品读赏析,交流切磋。这种课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同时关注了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情,激发学生独创精神。
课外阅读——每周开设两节连排时间达100分钟的大阅读课,雷打不动,就是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可以有充分的时间畅游书海。有时是去阅览室,自己任意选择;有时是自己带喜欢的书在教室里阅读。形式不一,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盎然。
阅读推介——由老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推介大量的优秀作家和作品,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我们对沈从文的《边城》、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鲁迅的《朝花夕拾》,徐志摩、余光中、席慕蓉的诗歌等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阅读指导。
这样,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引发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能够联系生活,举一反三。
探索之四:开展活动
书写阅读随笔——要求学生们以阅读的材料为依托,或点评或随感,或模仿或联想。但做到不刻意不矫饰,自然而然抒发真情实感。结果是学生的写作心理变得轻松而愉悦,文思畅顺起来。这样,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潇潇洒洒写文章”了。
成立编辑部——发动班内写作水平高的同学自主成立编辑部,学生们兴致很高,为编辑部起名字,并且每一个编辑都有自己的笔名。在学生们的阅读随笔和自由作文中评选出优秀作品,然后排版、打印,装订成册。
开展读书报告会——我们相继开展了“书香少年”读书报告会、“知书知己,笑迎读书人生”等系列报告会,学生们在报告会上,落落大方,用自己精彩的读书体验和独到的读书方法打动着老师和同学们,同时也激励着其他同学投入到读书中去,真正的去感受书的魅力。
读名著知识竞赛——《语文课程标准》第四学段(7-9年级)就课外阅读明文规定:“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所以,我提倡学生多读书,读整本的书。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有了,可是很多同学的阅读仅限于表面,不能深入去探究经典作品的魅力,为此,我们定期进行读名著知识竞赛,既能让学生们加深阅读印象,又能给学生的阅读指引方向。
人物系列专题——与课本同步,对作家的作品、生平、性格进行探究,形成“走近沈从文”、“走近鲁迅”、“走近苏轼”等系列学习专题,提高了语文活动的效益。
综合实践——根据教材每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 写作 口语交际”专题,安排不同的语文活动。如:《献给母亲的歌》让学生搜集与母亲相关的作品,采访自己的母亲,然后配上图片,为自己的母亲做一份专刊。活动中,孩子们都感动于母亲的艰辛与付出,在展示时,很多孩子都哭了。
探索之五:评价机制
为了让阅读切实有效,因而构建了一套评价体系,体系包括一查,二选,三评。
一查,查读书摘抄笔记,查阅读书目表。每周对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进行抽查,调控,并由编辑部的学生对阅读的状况进行评估,打分。
二选,每周对学生的随笔进行一次集中点评,考查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人文素养的提高情况,并由编辑部的学生进行评选,优秀作品入选本月刊物中。
三评,根据前两项评选出本周的“阅读之星”,并且就学校每学期评选“书香家庭”和“书香少年”的契机,鼓励学生,并最终在每周的“阅读之星”中评选出“书香家庭”和“书香少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经花费大量时间去制作华而不实的课件;曾经急功近利,盲目追求课堂的热闹;曾经为了一堂课的出彩,而流于形式。现在想想,实在是很浮躁。“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语文课堂回归原始,不求华丽,老师、学生真正静下心来去阅读,感悟作品,体验生活,语文课也就有了“语文味”,学生也就培养了文学素养与审美情趣,同时,作为老师,自己的人格、品味,甚至是人生境界,也就不一样了。
当一切走上顺利的轨道后,我知道终于为心灵寻找到一片安宁的栖息地。于是,不再迷茫,“甘将心血化时雨,润出桃花一片红”,愿踏着教改的步伐,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