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农村学校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作者】 李建军

【机构】 新疆伊宁县阿热吾斯塘乡学区办

【摘要】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所以,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是教育教学大计。本文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教育方针、政策结合我乡学校教育的实际对于如何加强农村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论述。
【关键词】中小学校;农村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正文】

      一、校长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引领者

  在农村从事教育事业已有15年了,15年的风雨历程让我看到农村现在教育的种种问题。学校校长没起到示范引领,学校发展茫然失措,没有办学方向、目标,师资水平薄弱,办学条件差。。。。。。面对这些问题,结合当下教育的发展谈谈作为校长在德育工作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校长的管理作用。在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校长。要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校长是关键。需要校长站在宏观角度做好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建设,并对全校师生员工进行理论和政策指导。一个校长的风格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整体风格,在抓好学校德育工作方面,校长的领悟力和战略眼光就决定了他对校园文化的定位和建设风格,决定了本校德育工作要进行下去应该有怎样的基础和文化氛围。一个能准确把握政策核心精神的校长,会首先做好校园文化的建设,为本校的德育工作打好文化基础,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这对一个学校进行德育工作具有深刻的影响,并具有长远而重大的意义。要抓好学校的德育工作,需要校长做好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如果校长能够做好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工作,德育工作便有了制度规范,并被真正重视起来,细化为日常工作安排,就可以具体指导全体师生员工的日常工作了。如果还能做好保障制度,德育工作的有效有序进行便得到了保障,有利于落实和持续进行,提高德育实效性。 

  2.以身示范,爱学校,做全校师生思想的引领者、启迪者。

  在长达20多年的校长生涯中,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总结了自己的学校管理理念,他认为校长首先必须是思想的领导者,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者。苏霍姆林斯基说:“我认为教育者的首要使命,在于帮助自己的学生赞赏道德美并被这种美所鼓舞,使他坚定地相信,美和真理总是会胜利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年级女学生季娜的祖母病得很重。季娜想给祖母采一朵鲜花,使她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这时她想到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那朵蓝色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重病的祖母,忘记了学校的规定,她一清早就走进暖房,采下了那朵“快乐之花。”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当他看到季娜手里的菊花时,大为吃惊。但是,他很快注意到了孩子眼里那种无邪的、恳求的目光。他向季娜问明了情况后,非常感动地说;“季娜,你再采三朵花,一朵给你,为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人。”教育就是艺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润物细无声的使孩子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思考,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善于因势利导,进行积极的鼓励,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所以作为校长,自己首先就得懂教育,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周围的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 教师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主宰者

  一个好老师可以影响孩子一生,甚至是几代人。教师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多的应是塑造人。“身教重于言教”。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使他们本身具有灵魂,又要塑造一代一代的灵魂,这就要求教师品德高尚,素质优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人正直的师表形象,勤于耕耘、呕心沥血、敬业奉献精神,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的服务意识等高尚品质直接影响和教育学生。教师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教育学生,塑造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教育的首要、也是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手持金钥匙的人,是辛勤的园丁,是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人类文明的先行者,不仅仅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塑造孩子一代又一代的人格。尤其是班主任教师更是决定着孩子的未来。教育就是对未来的一种定义。而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略了孩子思想品德的教育。农村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落后,整体素质较弱,

  农村教师的责任心、爱岗敬业的精神不够,平时懒散习惯,这也反应出学校制度不完善、领导执行力不够等等。面对这些问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师是关键。所以,当下我们农村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用真爱对待每位孩子。

  我经常给我的老师说,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清贫,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一种责任。选择了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职业,选择了教师相当于选择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你所面对的不仅仅是一群学生,你面对的是一个民族的未来,是一个渴望甘露的幼苗。所以身为教师不仅要教会他们知识,更要教会他们做人。不仅要提高孩子知识修养,更要提高孩子品德修养;所以要加强教师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非常重要。具体有以下几点做法:

  (1) 教师要认真学习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2)应在理论学习中去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 3)应当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教书育人的本领。( 4)道德修养应注意内省和慎独;)(5)勇于实践磨练,增强情感体验;(6)虚心向他人学习,自觉与他人交流; (7)确立可行目标,坚持不懈努力。

  2   用尊重架起师生之间信任的桥梁。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要求:“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一个学习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尊严,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只有师生关系和谐,一个真正意义的尊重学生人格的教育格局才会形成。教师们会给孩子更多的爱,用自己美好的心灵去温暖、医治孩子心里的创伤,用自己精神甘霖去洗涤孩子思想污渍。此时我想起教育家陶行知的一则故事。教育家陶行知当小学校长时,有一天看到一个学生用泥快砸自己班上的同学,当即喝止他,并令他放学时到校长室里去。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这个学生已经等在门口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了这里,而我却迟到了。学生惊异地接过糖。随之,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快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在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给你。那个同学更惊异了。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快糖塞到他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那个同学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他们毕竟是我的同学啊!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在于让每个儿童看到人的心灵美,珍惜爱护这种美,并用自己的行动使这种美达到应有的高度。

  3、 以身立教,潜移默化渗透德育

  陶行知先生有句话说得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育学家告诉我们的是教学的真谛是教学生求真。教师是课堂德育的实施者。在学校育人环境中,教师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的楷模。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先为范,后为师。教师的世界观、情感、品行及教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往往会模仿老师的一言一行,所以说教师无小节,“正人必先正己”。记得当校长的那几年,每次走进校园我只要看到地上的垃圾就捡,有些孩子看到校长在捡垃圾,都赶紧捡起来。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也习惯捡垃圾而且也不乱人垃圾了。有些时候,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说的多不如做得多,与其向学生提出很多的要求,不如就自己先身体力行,这样的教育才是细无声的,学生才会信服。同时,对学生的内心会有很大触动。

  三、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最主要的场所。在农村学校硬件建设相对较差的情况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不落后于城市学校,除正面教育、积极灌校园文化是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结合我乡实际谈几点想法:

  1、 物质文化的建设。

  学校在排除危房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美化绿化校园工作中,一定充分考虑和体现学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为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形象的提升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校园环境的建设要做到“四化”,即绿化、美化、净化、静化。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办成“园林式校园”。校园的美化不应只局限在物质文化的层面上,还应表现在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点缀所体现出的全校师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审美观等精神文化上,如校园板报的内容形式,办公室、教室的布置,名人画像、名言警句、学生作品的展览等。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并把好校门关,保证学校免受外来干扰。加强规划,强化管理,只有立足学校基础和社会发展现实,站在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高度,做好校园文化发展的整体规划,充分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诸要素,促进它们和谐、协调、顺畅地进行密切配合,促进校园文化的提升。

  2、 精神文化的建设。

  在农村作为育人阵地的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不但是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育人的阵地,他担负着培育一代“四有”新人的历史重任。因此校园文化不容许杂乱纷呈。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办学的目的和培养目标建设校园文化,创造一个优良的育人环境,以抵制社会负面文化的冲击,并对社会大环境  施加积极影响,自从提出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方针后,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比如农村中小学物质文化硬件建设相对要差些,所以需要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在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强化又要注重间接情景的暗示。而学生的思想和某些品质是不能靠单纯的知识传授来养成的,要借助环境长期的细腻的熏陶。

  3、只全社会参与,共同育人。

  学校是农村教育的主阵地,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合力是教育功能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学校必须花力气,采取得力措施,积极发挥家长学校真正作用,引导净化家庭育人“小环境”。为净化社会育人“大环境”作出应有的贡献。必须群策群力,师生齐动手。要发挥集体、个人甚至家长各方面的积极性,大件由学校负责,自己能办的由师生自己地动手完成,如:课室布置、环境卫生等。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创造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现在我乡部分村小校园的绿化、净化工作比较好,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正逐步形成。总之,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是一件事关学校长足发展,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和学生受教育质量的工作,是一所好学校的必备条件,所以它是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强农村校园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农村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是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面对学生思想日益活跃和外部环境复杂的挑战,学校作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每一位教师都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应对新的挑战,以卓有成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生和世界、正确区分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提高他们对不良社会影响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