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之弊
【作者】 李焕臣
【机构】 山东省泰安英雄山中学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出现了一些有悖语文教学本质的倾向,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出现的新的歧路,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恶性发展,是语文教育的自我放逐。毫不讳言本地说,它严重地腐蚀语文教学的价值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会销蚀掉语文教育的本体价值。
首先,“去知识化”,严重削弱了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语文知识教学受到空前质疑,主要的原因有四个。一是,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对知识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陈述性知识的层面上。二是,把语文课当作一门知识课,于是语文课就变成语言学课,学语言变成了学语言学。三是,语文课中的知识教学主要采用知性分析方法,这种知识分解性操练对语文本体的肢解,对教学目标的隔膜,尤其是对师生智力的愚弄,不仅破坏了语文和语文课,更深深伤及到广大师生的心灵。四是,这个知识系统本身存在缺陷,我们确实拿不出一套真正为中学语文教学所学的语言知识系统,已经拿出来的也与在生活中形成的语感和语文实际几乎格格不入。
语文课是否需要知识,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证明语文课不能“去知识”:
第一,知识作为课程内容:“显性知识”对“缄默知识”的引导作用。外显知识是知识这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而缄默知识则是它藏在水面下的部分。因此,外显知识就成为缄默知识的一个线索,一个标志,一个通道。在语文教学中,任何缄默知识的获得,都是以显性知识为导引的,显性知识牵引着学生,学生顺着显性知识暗示的方向,“意会”到缄默知识,并最终实现缄默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
第二,知识作为教学的交流工具:“工具知识”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刘大为对此作了出色的阐述,他说:“如果没有语言知识的介入,教师就只能在这种常识语言的水平上与学生对话交流。深刻的感悟将会因为没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烟消雾散,睿智的指点也将会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而变得平庸无奇。”他在这里所说的“语言知识”,就是指用以开展教学交流的“工具知识”。
其次,“多媒体泛化”,严重束缚了语文老师的手脚
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有四个作用:一是为听说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二是为创造教学情境提供简洁实用的手段,三是增加语文教学的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为活跃,四是可以借此进行机器教学。但是,对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我们要有个正确的认识。整体来看,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恰当的使用可以实现上面讲到的四大作用,使用不当,则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甚至可能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
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语文课要使学生获得语言,这是一条不变的真理。不管语文教学要实现什么具体的目标,只要它是学语言,它都要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实现。多媒体对语文教学之所以是需要,就是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但问题的这种表述同时也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作用也应该严格控制在“帮助学生与语言接触”的范围内,而不能取代语言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现在语文教学出现一种可以称之为“多媒体化”的倾向,已经给语文教学带来严重问题,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警惕。第一个问题,就是把多媒体当作一块黑板在用,起一个板书的作用。第二个问题,就是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第三个问题,就是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比方说,教《荷塘月色》,老师用了很多图片来渲染课文的意境,甚至还用了音乐。有的教师甚至读一句就呈示一幅图片,然后用若干图片串起来,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但是学习《荷塘月色》的目的,不正是通过语言来体会意境来丰富想象吗?你用图片和音乐来替代,学生是有兴趣了,但不是语文课了,是美术课或音乐课了。学生的想象可能是丰富了,但语言的体会能力,语言的想象能力可能反而弱了。第四个问题,就是形式化。教《阿Q正传》,就把电影《阿Q正传》放一遍给学生看;教《明湖居听书》,就放一段评书给学生听;教《天山景物记》,就在课堂里放一段风光片。这些多媒体与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停留在表面上,停留在形式上。
倾向已经出现,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特别注意,改正不足,纠正走偏的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