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返璞归真,探寻小学语文语感的培养
【作者】 施文艳
【机构】 云南省弥勒市租舍明德小学
人们对于语言和文字的敏感就叫作语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使语文教学魅力大大增强。另外,对于小学生语感的培养也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好培养学生语感的方法,从而为学生打好语感能力的基础,使其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具备更强的学习能力。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感呢?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尝试:
一、在范读中诱发语感
有人向台湾一位语文教育专家请教教好语文的诀窍,他的回答很简单——“跟我读”。“跟我读”简单的三个字蕴含了深刻的教育艺术。一是“跟我读”,能激发学生“我要读”,且能够读好的愿望;二是“跟我读”,本身就是一个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在一些学生不太容易把握具有重要表现力的语段,教师进行特殊的范读处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文本中蕴含的意思读出来,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语感熏陶。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与作者思想产生共鸣,极大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如在教学《七律﹒长征》一文时,通过教师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的范读,学生的情感才会自然而然地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才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朗读。这样训练,不仅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引导学生学会表达情感;不仅引导学生模仿读,而且培养学生创造读。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红军把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作小小的泥丸。体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不畏各种艰难险阻,克服一切难的革命精神。当然,朗读示范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也可以是录音范读,更要注意发挥学生的榜样作用。
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语感
叶圣陶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吕叔湘也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也就是说,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分析,而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读得多了,文章的语言、节奏、句式、格调等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古人言:“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朗读材料进行筛选,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内化于心”的目的。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热情歌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入情,培养语感,点拨学生读时必须读出中朝人民的深情及对亲人的惜别之情。尤其是课文的最后两句,重复“再见了”,更是全部感情的流露,发自心底的喊声,一句应比一句读得缓慢、深沉,加重语气,要读出难舍难分的眷恋之情。就这样让学生反复诵读、细心品味,让他们从中领悟课文内容,升华认识。
三、在情境中启发语感
在教学中创设出浓郁的语感情境,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地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为进行语感训练创设最佳条件。因此,我积极创设语感情境,让学生学会分析、琢磨,从而实现对语言的准确领悟。如:《草原》一课的教学,我用大屏幕出示草原的美丽景色,再配上音乐,简述课文内容,为学生创设了浓厚的情感氛围,使学生很快进入了情境,奠定了课堂的基调。在教学《听听,秋的声音》这首诗时,我一开始电子白板播放《秋天私语》的音乐(配有视频),学生顿时沉浸在美丽的秋天画面中……
再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时,我借助于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再现小兴安岭如诗如画的风景,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印象。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利用音像资料,让学生结合画面去读课文,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画面。在教学“春天”一段时,先让学生通过看画面读课文,知道这段描写了树木、积雪、小溪、小鹿、原木等景物。在熟读课文阶段,让学生抓住描写景物特点的语句进行精读感悟。例如:树木长出新枝绿叶,写出小鹿可爱姿态的拟人句……学生在感悟出小兴安岭春天生机勃勃的自然美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后,再用自豪的语气去诵读。此时,他们已融入课文描绘的意境中了,个个饱含着深情。可见,通过情境的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感受到语言的情味,诱发语感,将课文的情感渗透于心灵深处。
四、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或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小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借助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定向引导,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感受形象,达到领悟感情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童话《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时,在学生充分交流阅读体会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续编这个童话。续编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延伸性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达。教师让学生根据语言的描述展开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在想象中进入情境,得到语感的培养。
五、在写作训练中发展语感
多读和多听有助于语感的发生与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写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与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意识,由内在感受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学好语文,培养语感,就要多写。写作的好处就是对读、听、说的最好反馈。这种反馈是其它学习形式,其它练习形式所取代不了的。语感的成熟就是形成语言思维能力,而写作的训练对于语言思维能力的发展极有好处。如课文《颐和园》,作者按游览的顺序,以万寿山为中心,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因此,学了后可让学生模仿此文的描写方法,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一篇游记;再如,老舍的《猫》,课文的前三自然段作者按总分结构写了猫的古怪性格,因此课后可以让学生写喜欢的小动物,围绕小动物的一个特点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这样,学生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扩展训练中,逐步提高对语言的敏感能力,从而发展了学生的语感。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只有将培养学生的语感充分重视起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并施之科学有效的语言训练方法,来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才能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