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

【作者】 阿米乃木·阿不都克热木

【机构】 新疆巴州博湖县第二小学

【摘要】学生是语文教学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学生意义建构,获得良好语文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生主体;参与;引导
【正文】

      传统语文教学,由于教师独揽课堂,学生成为知识接收的容器,没有主动性。缺乏主体参与的教学注定是高耗低效的教学,实践早已证明。新课标强调学生才是“语文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建构主义认为只有主体参与下的意义建构才能收到良好教学效果。也就是说教学时不仅要引导学生参与,还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其在教的时候进行意义建构,在学的时候进行能力内化。要达到此目的,参与是前提。所以,我认为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参与。

  一、引导学生看一看,重在兴趣激发

  现行语文教材不仅版式新颖,图文并茂,而且色彩鲜明,生动有趣,不仅是良好的语文教学资源,还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载体。在教学时,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教材中这些图画的作用,引导学生看一看,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成为“我要学”的主体,从而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爷爷和小树》一课时,首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书中的插图,教师问:图上画的是一些什么呀?学生说,有老爷爷、有房屋、还有小树。老师紧接着问:老爷爷是人,小树是植物,他们有什么联系呢?这一问引起了学生极大兴趣,学生欲了解答案,只有在仔细阅读课文后方才知道。

  二、引导学生听一听,促进整体感知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能力,而“听”是很多大教师最容忽视的能力,教学时很少对此进行专项训练,致使学生“听”不来话,抓住不了听话中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所以,作为奠基的语文教学,必须予以重视,加强“听”的训练,发展学生听能力。在教学时,有经验的老师在教学课文之前总是要范读课文或播放课文录音朗读,让学生有个整体印象。这不仅能起到示范作用,还能培养学生良好语感和整体感知能力,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小小的船》一课时,教师配乐范读后,让学生想象晴朗的夜空中弯弯的月儿的形状,并要求学生把生活知识联系起来,再回过来读一读课文,这样不但对课文有了整体印象,而且把书本知识拓展到生活知识之列,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的理念。

  三、引导学生问一问,增强思维活力

  学起于思患无疑,没有思维参与的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学习。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要如此看重思维参与,我们更在教学法高度发展的今天,更要发挥思维参与的作用。我们知道,要增强思维参与活力,有效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问一问。问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问,学生回答;有学生问,老师点拨;有学生之间相互问与答。

  四、引导学生读一读,强化理解感悟 

  读是打开语文知识殿堂大门的钥匙,是学生获得良好语文素养培养的最有效手段。新课标对此高度重视,既提出了读的要求,又说明了读的形式,还强调了读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思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探索,在读中感悟。”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平平搭积木》一课的第四、五自然段时,要求学生反复自由朗读课文的四、五自然段,后问:你明白了什么?学生甲说,我知道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学生乙说,通过反复读课文我知道了平平非常有爱心。学生丙说,奶奶听了剩下的一间给没有房子的人住,心里很高兴。老师追问道: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他若有所思地说,我是从图上奶奶的表情看出来的。从学生的发言说明他们已经在读中有所理解、感悟,受到了情感熏陶——人文情怀美德的润泽。 

  五、引导学生找一找,探索发现新知

  找一找是探索发现学习的具体行为,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表现,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他们的灵性。通过“找一找”这种方式,会使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新的知识、新的问题。如一位农村教师在教学“ai  ei ui”一课中的“儿歌”时,教师让学生说说植树的全过程。一学生说,先要挖坑,再将树苗放进坑里,接着培土,最后给树浇水。另一位学生便对教材提出质疑,教材上说:“你栽树,他培土,我去提水。”这句话有毛病。老师问:毛病在哪里?学生说,没有挖坑怎么栽树呀?老师说,有道理。你能把这个句子改一改吗?这位学生显得经验老道说,应该改成:你挖坑,我培土,他去提水,我们大家一起栽树。这真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竟然指出了经专家反复研究教材的“还存有毛病”。不过,通过这“找一找”,的确把书上的句子改得更合乎生活逻辑了。 

  六、引导学生编一编,培养创新能力 

  语文的奠基作用不仅要为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还要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能在竞争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引导学生编一编,就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良好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时,我们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后,进行编一编,把课文内容或其他重要知识点通过不同方式表达出来。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菜园里》时,提问:谁能把卷心菜的“心”这个字形象化地记住?一个顽皮的男孩子,手也不举,往凳子上一站说,他知道,“心”有一个卧钩,就像我妈炒黄豆用的锅儿,炒着、炒着,一不小心就把锅儿拉偏了,本来锅儿里面有三颗黄豆,结果蹦出来了两颗,锅儿里面只剩下一颗啦!如果说给“心”字编个谜语的话,那就是偏锅儿“炒黄豆”,蹦出两颗,里面还剩一颗。多么生动形象啊!从偏锅儿“炒黄豆”给我们的启示:只要我们相信学生,就不怕他们不成功;只要我们尊重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守纪;只要我们依靠学生,就不怕他们不创新。 

  总之,教学有法,贵在得法。与其说教的方法研究,不如我们多想点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办法。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教师就只能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思维的引导者,疑惑的解困者,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主体,才是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硬道理”。

  参考文献:

  [1]杨翠,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研究与探索[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4.6

  [2]常锡光,课程教材教法研究[J].云南省优秀社科期刊,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