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巧妙“扶放”,让数学课堂精彩不断

【作者】 张遗会

【机构】 贵州省黔西南州义龙新区龙广二中(小学部)

【摘要】如何让教育活起来,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也许巧妙“扶” “放”是可以尝试的办法。我们是否给予孩子太多的束缚,这是我们值得我们一线教师探究与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巧妙搀扶;精彩课堂
【正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作为教师要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要相信学生,逐步转变长久沉积的思维定式,由不放心学生,步步扶着学生转向大胆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在矛盾与困惑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的火花。

  一、扶得有效

  “扶”就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的“扶”要有导向性,要扶得巧妙,要根据放的情况来扶,“扶”在学生的难处,“扶”在学生的疑处,“扶”有困难的学生。成功的“扶”,能将学生的探究热情燃成一把火,令课堂饱含浓浓的情意。

  ㈠“扶”在学生的难处

  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之,而在于相机诱导。学生能自主发现、分析、解决的问题自然不必“搀扶”,而当探究的问题有相当的深、难、宽,学生通过努力仍想不通、难解决,表明学生正处于“愤”、“悱”状态,教师就应及时引导,指导学生获取问题的结论。

  如图:“已知正方形面积约是20平方厘米,你能求出圆形的面积吗?”

 

 

  由于学生的常规思路是寻求圆形的半径,可又无法求出半径r而陷入僵局。这时,老师及时引导:“连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看看正方形面积与圆形的半径有什么关系?”这样的“扶”,犹如雪中送炭——很快学生便从困境中走出来,发现:只要连接正方形的两条对角线,就能把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底和高都是的小三角形,每个小三角形的面积=r×r÷2=20÷4=5(平方厘米),进而得知r×r=10(平方厘米),这样就轻而易举地算出了圆的面积:10×3.14=31.4(平方厘米),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还从中领悟到:求圆形面积不一定非要知道半径,今后就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样,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有效的搀扶,学生不仅仅是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更重要的是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创新精神和能力得到了培养。

  ㈡“扶”在学生的疑处

  学贵有疑。教师不是一成不变的把知识手把手的交与学生,而是在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遇到疑难的问题,又急需解决时,教师在教学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在知识的深化过程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教学《最小公倍数》中,教材在安排求法时,改变了原有的“用分解质因数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而是着重引导学生用“找”的方法来求,在探究其他求法时,学生就发现了多种求法,其中一种是“把两个数相乘后再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此时,学生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还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发现同样适用,可他们感到困惑——这是为什么?这时,他们渴求知识,渴望帮助的眼神使我感到此时他们急需教师的“搀扶”,于是,我通过比较讨论、举例验证。学生终于为自己的发现找到了答案,他们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在师生的合作交流中更加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二、放得精彩

  学生知识的掌握、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实现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这就要求教师大胆地“放”。

  ㈠要敢放手。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只有扶中有放且敢于和善于放,才可能引导学生由半独立探索走向完全的独立活动,养成真正的独立自主性。那么就需要我们去当大草原的放牧者,松开手中的绳索,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合适的草源,他们会“吃”得更饱,更欢。

  ㈡放出精彩。“放”就是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课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

  在《通分》教学中,我曾感到困惑,若按教材编排,第一课时是先探究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再引出“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较”这一问题,让学生想办法解决,从而揭示通分的概念。这样的话,在探究“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较”时,肯定会由于时间限制,学生思维不能很开阔,比较的方法也是有限的。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第一课时只学习“同分母分数和同分子分数大小的比较”,把“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该怎么比较”放在课后研究,即:“请你比较3/45/6的大小,看看你能用多少种方法进行比较。”果然,在第二课时,学生汇报了多种方法,有的让我始料未及,如:①画图比较;②通分比较;③化成同分子分数再比较;④都化成小数再比较……教师巧妙地“放”擦亮了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让课堂学习更加有趣,更加精彩。

  一石激起千层浪,只有给学生一个自主的、开放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凸现出来,学生才能闪现出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才不失为一句空话。   

  实践证明只有把握好“扶”与“放”的度,才能相应生辉,为快乐数学课堂增光添彩。在新课标新理念的引导下,我们要适时大胆的“放手”,巧妙的“搀扶”,才能“扶得有效,放得精彩”,真正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