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交流资料的能力
【作者】 李淑霞
【机构】 山东省莱芜市莱城区吐丝口小学
【摘要】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近50年来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所以,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只有终身学习,才不会被日趋激烈的竞争淘汰。搜集、整理、运用资料可获得前人、他人的间接经验或已有成果,使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成功。因此这项能力作为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成为了每个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关键词】搜集;整理;交流资料;能力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它的搜集、整理、交流资料成为了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由于各种原因,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切实的提高,原因在于教师没有领会贯彻课标要求,对于培养学生此项能力的重要性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不管在搜集资料的途径,整理资料的方法,还是资料汇报的组织上,都未能扮演好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致使资料搜集整理汇报活动陷入种种误区。那么,教师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此项能力呢?
策略一:培养资料积累的习惯
学生普遍缺乏积累资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然也谈不上对信息的进一步处理应用。所以,作为培养学生此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让他们养成自觉积累各种资料和信息的好习惯。
1、利用报刊做好剪报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教材内容社会性逐渐增强。而报刊及时、广泛、真实地反映、记录社会生活,学生家中也几乎都有订阅,何不充分利用。请学生把报上的内容分门别类做好剪贴,同时定期举行剪报本的展览,通过评优督促学生持之以恒,养成剪报的习惯。
2、尽早公布搜集任务
每个学期一开始就把本学期要求搜集的资料、大致的完成时间罗列成一张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这样便于学生自主安排、调控搜集的时间,平时也可以多留意生活,发现相关的信息及时摘录,以免流失。
策略二:提高资料整理的能力
玉不琢,不成器。著名的和氏璧未琢磨前就曾几次被人当成顽石丢弃。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一块顽石,只有经过整理、分析,它才能放射出美玉的光华。但是学生对此常常一筹莫展,导致厚厚的第一手资料成了无用的垃圾,实在令人惋惜。所以,提高学生资料整理的能力迫在眉睫。
1、明确分工,有的放矢
随着学生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的主题范围也在扩大。要求学生去围绕这样的主题搜集而事先未作分工,必然会出现资料杂乱、零散、重复、遗漏等现象。
2、掌握方法,拟定讲稿
资料整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在一定的时间里向同学交流汇报自己的成果。因此,必须要求学生事先拟定好讲稿。教师要告诉学生讲稿的写法,如开场白要激发同学们对交流内容的关注;正文的叙述要简明、清晰,若能利用各种图表、图片来表达,能更直观引人;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不应避讳,坦诚地告诉大家,以便抛砖引玉;结束时要诚恳地感谢曾帮助过自己的老师同学以及认真听讲的在座各位。
策略三:关注资料交流的互动
学生不是一张白纸来到课堂的,有着自主建构新知的欲望和能力。在资料交流过程中,利用生生间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启发,产生一种积极的多边互动,能使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喜悦与生命的感悟。因此,教师要关注资料交流时课堂的互动。
1、合理选择,形式多样
形式多样的资料汇报使听的有滋有味;讲的兴趣盎然。所以在汇报前合理选择好形式,一方面要想办法有理有据,把自己的观点都清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另一方面,还要能吸引大家对汇报内容的关注,从而实现有效交流。如《西部大开发》一课汇报资料时,指导学生选择了导游甘肃省、品尝内蒙的奶制品、展示青海的药材等等形式,直观生动,让人印象深刻。
2、引导“倾听”,鼓励质疑
“倾听”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资料汇报中不仅要让孩子学会安静地认真地听,还要培养学生两种习惯:边听边记的习惯,即听别人汇报时,学生用笔记观点、记疑惑、记要点、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争取“听”出更多的收获;边听边质疑的习惯,即遇到不懂的问题马上向汇报者提问。这里所说的“问题”有两种,提问的时机也因此不同。对交流中的一些“新名词”不了解,可立即举手提问;对交流的内容有困惑,有异议应在听完全部后再提问。
3、捕捉生成,促进互动
著名的教育家叶澜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生成使课堂充满了惊喜,充满了活力。
如《西部大开发》一课,学生生成的信息比较单一时,我作记者作追问和补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例如,针对交通投资集团提出的青藏铁路项目,我追问如何避免铁路对藏羚羊生活方式的破坏;对于旅行社提出的旅游计划,我追问推出了哪些西部特色旅游线路。这种刨根问底、层层深入的方式,使学生对知识经验产生新的洞察和体验,把整个活动推向了高潮。蒙牛集团代表提出建设多个大型养牛场的计划后,电力部门代表马上提议可以利用养牛场每天产生的大量粪便进行生活发电。蒙牛集团代表由此受到启发,提出今后每天有大量的牛奶以及产品需要运送,想和交通集团实现“强强联合”。一石激起千层浪,整节课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不过,尽管进行了周密的预设与充分的准备,但学生的交流有时还是会遇到难以预料的情况。这可能是因为客观环境,也可能是因为学生的知识能力还未达到相应水平。不过,这些疑难点,困惑处也是生成,可以让学生们进行记录,做为新的主题,再搜集资料来释难解惑。
培养良好的搜集、整理、交流信息的能力,不仅仅是《品德和社会》课程对于学生的要求,更是发展的社会对每个社会个体的迫切要求。因此每一位教师都应把培养学生此项能力作为自己神圣的责任和义务来看待。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提升学生此能力提出了一些初步的见解,仅作为抛砖引玉来和各位同行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