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进行课堂教学
【作者】 唐 睿
【机构】 陕西省韩城市金城区薛曲小学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眷注学生的“学”,准确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唯此,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实现其主动发展。
但是走进现今的语文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基于教师教的学”依然占据着主要的位置,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怎么评价,学生也怎么评价……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师强势垄断,追求一丝不露严密环节,过于展示自己教学艺术的教学弊端。
教学现场一:《再见了,亲人》朗读指导环节
师:大娘把多少慈母般的温暖给了志愿军战士,以至丢下自己的小孙子于不顾。现在,我们又怎么舍得分别呢?这依依惜别的深情,就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小金花和妈妈救出了侦察员老王,可妈妈却和敌人同归于尽了。当时小金花把仇恨记在心里没掉眼泪,可在送别志愿军的现在却落泪了,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随你们在一起!”
师:为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腿的大嫂,今天架着双拐为告别志愿军已送了几十里路,还不愿离去,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师:其实,又何止是大娘,还有千千万万位大爷;又何止是大嫂,还有千千万万位大哥;又何止是一位小金花,还有许许多多个小金花、小银花、金达莱花,都不愿意停住送别的脚步,因为——读
生:“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教学现场二:《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拓展环节
为了凸显“珍爱生命”这一主题,教师出示一组图片,然后配音旁白:“生命只有一次。当我们看到小鸟在天空自由飞翔的时候,当我们看到藤儿在奋力往上爬的时候,当我们看到笋芽儿不知不觉地拱出了地面,当我们看到花儿不知不觉地开放了,我们会充分感受到无论是人,还是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我们的世界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生命,才变得生机勃勃,五彩缤纷。
接着,在悠扬的钢琴曲的伴奏下,教师又饱含深情地吟诵着一首诗。(略)。最后,教师对学生说:“孩子们,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认识,那么你又是怎么来理解生命的呢?请写下来。”
课堂透视:
一、 “伪化”的阅读教学,遮蔽了学生真实的阅读感受
可以说, “脱口秀”式的导入现象在现在的阅读教学中非常普遍。开场中宽泛的、高调的“普适”性对话话题切入,便令人有空洞、做作之感,接着大段的独白式的语言,字字珠玑,瑰丽华美,可谓诗意浓浓,情意绵绵,有时还会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的语言,加上声色光影,极尽“绚烂”之能事。但亲临在场、稍有教学经验的老师便能感觉到:在“精妙”语言的感染下,夸张了的“主流情绪”的“感召”和暗示下,学生看起来个个入了神,但现场总是缺乏真实的反应,有时,学生只是为了配合老师而做出一番神往的样子。至于有多少句话真得讲进了学生的心里,教师一定是管不了那许多的。
二、“弱化”的阅读教学,模糊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因其传统的“知识垄断者”和“课堂主宰者”的角色包袱,总是习惯于处于强势地位,这就很容易地排斥了学生学的活动,或者使本来应当处在主体状态的学生学习,仅仅成了一种对教的强势的顺从和应和。也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课堂刮起了一股煽情之风:“情感”悄悄地提升到了语文教学的第一目标,“煽情”成为公开课取胜的第一法宝。如第一个教学现场,确实,课堂上似乎呈现了一派此呼彼应,一呼百应的激情场面,有颇为壮观的表演效果。但细细一分析,教师对教材的复读、引申、拓展、强化都一肩挑了,把学生的语言实践权全盘收入自己囊中,以个人感受替代学生的全员体验,把应该让学生去语言实践,从中发挥个性体验的朗读活动转换为个人的一种渲泻,成为表演的主角而闪亮登场,而学生却只是以重复同一句话做简单的呼应、机械的陪衬,在一边“跑龙套”。当然,如果教师偶尔为之也未尝不可,问题是于现在大有视此为煽情秘诀而竞相仿效的现象,竟成为今日课堂之“流行风”,令人堪忧。
三、“虚化”的阅读教学,阻隔了学生言语生命主体的凸显
“走教案”是眼下课堂上常常被人诟病的现象之一。有些教师以为只要单向地走完了教案,便是圆满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因为课堂上发生了变化,而无法完成教案的全部设计,不管这种变化有无价值,往往都会给教师留下遗憾和懊丧。
长此以往,我们发现:学生变得“小心翼翼”了,当然,他们也变得“越来越聪明”:迎合着老师的口味上课。课堂上师生的“默契”配合,是以缺失真实思想的碰撞为代价的。
四、“催化”的阅读教学,违背了学生语言生命的发展规律
像教学现场四这样“找不准教学起点”,随意拔高要求或低估学生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并不少见,且不说面对着那些精彩的画面、激情的导语和朦胧的诗句,二年级的学生是否真的看懂了其中的用意,是否真的听清了个中的滋味,这位老师居然还让这些七八岁的孩子谈谈关于生命这样一个沉重而又深奥的话题,简直让人大跌眼镜。我们的教学不能不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情感特点,任何拔苗助长都是事与愿违的。
由上述可以窥见,当下语文课堂,学生学习的缺失,是一个必须引起高度关注的问题。
一、锻造调节机智,“还”学生鲜活的个性言说(下转第118页)
(上接第119页)
是不是一节纯正的“生本”课堂,主要观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表现,特别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看课堂上学生的个性、能力等有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实,课堂上呈现节外生枝的鲜活学情,与教师的课前预设不相符合,不仅很正常,而且极大部分是难能可贵的教学机遇。教师若能顺学而导,往往就能真正地解决了教材与学生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发展了他们的学习能力。如果教师为此感到不悦,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有意规避或扼杀这些学习需求,一门心思地只走自己的教案,必须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力的发展,消解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流失殆尽。
二、透析学习起点,“还”学生适合的学习内容
我以为,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已知什么,未知什么,能知什么,需知什么,想知什么,然后再针对预设的内容制订出相应的措施或策略,并在教学中作出及时的引导和调整。
教学究竟是追求“课堂的出彩”还是追求“学生真实的发展”?答案不言自明,课堂的生命意义便在于让学生获得原有起点上的发展。
展示教师的才华容易,让学生经历真实有效的学习过程,并学有所得并不易,课堂教学的效率,在很大程度上便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课堂急切呼唤田野性格——扎实、朴实、真实的课堂风格。
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放下对自己的迷恋,从不切实际、流于空疏、华丽包装的课堂困局中走出来,立足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储备,情感储备,实实在在地结合学生的欣赏水平、情感特征、接受水平,建构起有效的学习方式,培养起良好的语文自学能力与学习习惯,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