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数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作者】 蒋 敏
【机构】 贵州省普安县盘水镇第一小学
【摘要】在当今时代,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新课标提出“要加强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熟知、感兴趣的生活事例出发,以生活实践为依托,将生活经验数学化。”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生活化”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呢?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教育必须首先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同时领悟到只有具备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下面我主要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介绍一下将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的一些尝试。
一、活用教材,贴近生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提倡教学生活化首先要以教材为基础的,灵活使用教材,让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新课改后教材编写更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会,教材体系也更科学、人文,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学生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生活环境等因素不同,再完美科学的教材也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学生使用。如果细心观察教材的练习,你会发现有些题材离学生的生活现实较远,例如:装配机器、糊纸盒等,既忽视了练习的有效性,也削弱了学习兴趣。例如教学例子有很多适合城里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山区学生不太适合等,为此,教师在备课中要注意将一些脱离学生生活的或重复无效的习题、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增删修改,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数学问题来取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笔者认为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而不是唯一资源,为提高教学效果,要科学灵活使用教材。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情出发设计数学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发现原来生活中的事物竟包含着这么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新知、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数学第十册“打电话”时,教师一开始上课先用多媒体播出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的7.0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的视频,音乐悲伤凝重,学生深受感染。教师接着说在灾难发生的第一时间,时间就是生命,如何在最短的时间调集人力前往灾区救援,成了指挥部首要考虑的问题,现在要通知附近7名负责人火速赶往灾区,假定通知一个人需要一分钟,你能够推算出最少需要多少时间?……创设了这个既现实又有意义的情境,一下子就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渗透了一方有难八方相助等教育思想,学生踊跃发言想办法,深怕自己耽误时间造成人员伤亡,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为新课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有力的基础。
三、巧设活动,快乐学习
新课标有效提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当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力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这一节课时,为突破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长度的3倍多一些的关系,可以先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圆的什么条件有关系,再让学生分组操作实验,测量事先提供的3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把长度填入表格进行对比,发现直径变短周长也变短,直径变长,周长也变长,周长随着直径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这个实践操作学生很容易发现圆的周长与圆的直径有关系。“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教师接着启发:“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解决思路,于是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试验,有一部分学生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的商,发现这三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老师又启发是否其它圆的周长也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学生建议找身边的圆再试。最后师生共同概括:任何一个圆的周长都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圆满突破了本课的难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经历猜想,分组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的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愉快地体验了学习数学的过程,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在巧设活动中,游戏活动特别受到学生的喜欢。游戏活动能将枯燥的语言、难记的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年级上册“数学乐园”一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10各数的认识及其加减法的基础上设计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时,整节课以游戏为主线层层递进,教师开始便以“玩”导入:“谁能说说开学到现在我们认识了哪几位数学朋友?让我们一起把这十位朋友的名字从小到大喊一遍好吗?瞧,这些好朋友变成了一列火车接我们去数学乐园里玩,大家想去吗?”这种以游戏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既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又拉近了师生关系,调动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积极性。新课开始先玩“送信游戏”,再玩“起立游戏”,接着玩“走数字迷宫”,最后玩“投沙包游戏”,通过这一系列的“玩”轻松而愉快地复习了10以内数的有关知识,真正做到了玩中学,学中玩。
四、课外延伸,学以致用
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只有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并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可设置开放性、实践性等作业形式,充分延伸活化知识,让学生能及时将课内知识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真正体现“学以致用”, 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如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的有关知识后,让学生去计算家里某个空间的瓷砖面积,教室的空间大小;又如学过“人民币的认识”后,可指导学生到超市购物;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后就要求设置合理的游戏规则等等。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仅布置纸质作业,也可以布置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所学数学知识的作业。例如:在讲到克、千克等重量单位时让学生了解自家标有重量单位的物品;在学习了“秒的认识”,让学生回家继续感受1分钟、1秒钟有多长,能做些什么事?
教育必须首先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只有将学生引到生活中去,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