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议高中历史教学模块的整合

【作者】 贺 江

【机构】 陕西省西安市华清中学



【正文】

      一、新教材的研究与教学之过去篇:结构体例带来的困惑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是课程结构的变化,原来的高中历史教材通史模式被专题史模式所取代,中外分册的形式被中外合编所取代。大多数人很好奇以后的历史课将教授什么内容,却很少有人思考结构改变后的历史课堂会发生什么变化,以及如何来应对这些变化。

  乍看现行整套高中历史新教材,专题史的模块设计让人耳目一新,但细看内容都似曾相识,撇开体例和印刷的变化,新教材无非也就是旧瓶装新酒。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模块到模块,倒有了一种衣物整理箱的感觉,秩序井然的样子。有通史教学经历的教师可能都有这个感觉,这种模块设计打乱了历史的整体性,人为地造成政治、经济、文化内容的分裂。例如历史必修一,是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选材表现的主体是人类的政治活动,探讨政治制度、重大事件和人物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及其影响。政治活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经济活动以及思想文化活动密不可分,相互作用。讲政治如何能不讲经济基础、不去分析反映政治经济发展变化的思想文化呢?

  新教材的模块设计对史实的分割使同一个内容会在多处重复,占用课时,造成了教学资源不必要的浪费。例如必修一中讲到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必修三中又提到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必修一讲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必修三讲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又如必修二中讲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必修三又提到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思潮;再如必修一最后一个单元是讲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必修二最后一个单元是讲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全球化是一个多元概念,它既是一个实践政治命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命题,还是一个思想文化命题,割裂开了讨论全球化显然是不全面的。在一个地方学了一个概念,过一段时间在另一个地方又看见它了,如此下来是知识的覆盖呢还是知识的组装呢?对学生来讲肯定造成了不小的困惑。

  总之,专题史结构的历史新教材,史实割裂,时序混乱,内容重复,中外合编的体例又是光有外在没有实质,这不管对教师组织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增加了难度,笔者想关于新教材的编写是否能够继续地改进以适应教学呢?

  二、新教材研究与教学之现在篇:创新在于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

  新课改既然没有停步,新教材既然还在试行,我们历史教师面对困难只有勇往直前。创新是历史教学改革永恒的主题和历史教学不断发展的动力,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创新是对能力的一种考验: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参考资料辅助下,依托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以及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新教材在结构体例上的欠缺暂且不去考虑,丰富的知识板块和鲜艳的印刷效果是我们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的工具。例如课文中间插有多种栏目,如“历史纵横”、“学思之窗”“资料回放”,还配有图片和地图说明,这些文学化、形象化的历史知识都是对正文的补充说明和延伸,不必掌握只需欣赏,在教师的有效利用下,应该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果课文内容信息量大,课时内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师可以对教材资源大胆的取舍,或者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比如说做教学幻灯片,剪辑相关的教学录像等等。至于新教材在结构体例上存在的不足,是非得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备课工作来弥补的。笔者的观点是:大胆创新,打破模块束缚,重新整合教学资源。历史新教材的专题史模块设计割裂了历史的整体性,但是教师可以担任还原历史的美容师。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把整套教材内的相关知识建立有机的联系,这样应该可以还原历史的整体性,提高学习效能。例如在讲解分封制(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时,简单联系西周的经济制度——井田制,概括的分析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这样一个历史概念就有血有肉了。但是这里要注意的是,“还原”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粗糙的揉和,如果详略不得当,还是把专题史当通史来教,那什么新课程新教材不就都是历史的倒退了吗?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不就成了一场闹剧、一场换汤不换药的革命吗?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不光是为了还原历史的整体性、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还是为了强化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提出的能力要求是这样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学生能力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在课上教授知识时注意引导,还需要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慢慢的摸索。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介绍。比如在新教材专题模块的学习过程中,引导不同专题间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养成横向联系和比较的思维能力。例如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二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它们的背景,一个是古代中国,在平坦的亚洲大陆上发源的农业文明;一个是古代希腊,在曲折的爱琴海海岸发源的海洋文明。历史有其特殊性,不同的地域特征会产生不同的人类文明,但是纵然东西相隔,交相辉映的古文明总有一定的可比性,至少它们的共性在于为世界文明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打破模块束缚,重新对教材资源进行取舍整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很重要。要教他们学会构建一课、一单元以及一专题的知识结构图,把纷繁的历史知识和概念串联起来,形成有序的知识结构,能够横向联系的概念可以在知识结构图的旁边作好标注。长期坚持下来可以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加强从宏观上整体上掌握历史知识、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虽然新教材本身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总体来说在历史教育这个层面,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给历史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历史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纵然形式多变,基础内容还是万变不离其宗,抓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那么到真正面对的时候是否应该会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