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让“问题”充满高中地理课堂
【作者】 加娜尔古丽•布勒汗
【机构】 新疆塔城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第三中学
随着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的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已被广泛应用到地理课堂教学中,可通过课前问题预设,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来抓住学生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预设问题是课堂教学基础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要使学生对一个学科有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使他感到这个学科值得学习。教师能否预设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保障。
1、问题的设置应有由易到难
提问的目的是通过设疑、解惑,最终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因此,设置问题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当然,也要使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教师本身要熟悉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如在复习《世界人口》一节时,可设置一连串的问题:①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哪些?②亚洲的东部和南部为什么人口密度大?③东亚地区人口稠密,是否合理?④近年世界人口流动有哪些方式?⑤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为什么?⑥劳动力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有什么意义?⑦人才由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有什么影响?上述七个问题,难度呈梯度增加,环环相扣;解决问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思维逐步引向深化,且使学生在克服重重困难中获得成功与喜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能培养学生持久、稳定的学习兴趣。
2、问题的设置要新颖
学习情境是指新颖的学习任务,新奇才能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愿望,形成学习期待。问题的设置应注意新颖,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怎样设计问题才能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呢?一方面是从学习的内容上选择哪些使学生感到新颖的知识设问。例如,“沪宁杭地区为什么会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类问题易使学生感到厌烦,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若换个角度提问:“沪宁杭地区是一个煤矿、铁矿和电力资源均很缺乏的地区,却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这是为什么?”这样发问,学生感到特别新鲜,就会激发学生思维的波澜,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完成知识的固化和深化。
3、问题的设置应注意准确度
课堂提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精确发问,答案明确。如在《地球的运动》教学中,若提问:地球公转产生什么现象?这个问题答案可以是季节变化,也可以是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或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变化,出现答案的多样性,学生就难以答出精确的答案。其次,提问要有思考价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尽量避免出现答案为“是”或“不是”、“对”或“不对”的提问。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精心设计,使问题具有“若隐若现、可望可及”的特点,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让学生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分析各地理要素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地理思维能力。
二、学生发现问题是课堂教学的升华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关键。”解决一个问题是一个人能否综合运用知识以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体现,而提出一个问题则是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的重要表现。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营造各种质疑的情景,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问题,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1、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生的提问,教师才能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感悟和理解程度,才能逐步地诱导他们巧妙地超过耸立在他们认知路上的崇山峻岭。在新课教学前,布置学生先预习,引导学生用圈划法在书上将阅读过程中的疑虑表示出来,或者把问题写在质疑本上。
例如教学《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时,学生在预习时常提出:“为什么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为什么地球公转速度近日点快远日点慢?”这些疑问很有价值,因为疑问抓住了整篇内容的重点,教师的教学可以因势利导的为学生解疑释难。让学生先学,教师后教,有利于建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格局,确保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2、引导学生在联系比较中发现问题。
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逐渐丰富,而许多地理知识本身都有各种形式的联系和区别,这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提问的题材,要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思维方法对前后知识、区域特征进行求同、求异,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辨别区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加深对知识的拓展和深化理解。
3、引导学生针对现实生活发现问题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地理知识是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建设美好物质世界的基础。日常生活中,我们接触到的方方面面都和所学的地理知识有联系,从中可以看到许多地理事物和现象,提出许多地理问题,找到相关的地理原理和规律。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注意细心观察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说出与地理事物和现象相关的地理原理或规律,并提出自己所想到的新问题,再以地理日记的形式写下来。
总之,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亲身经历和参与为主轴,学会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转变对学生以单一的知识授受为主,以知识结果的获得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批判性、反思性、建构性的学习,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