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讲究谈话艺术,提高语言水平
【作者】 苗西娟
【机构】 陕西省岐山县雍川镇麦禾营初级中学
【摘要】本文据调研问卷归纳整理了伤害性语言的类型及学生不喜欢的原因,基于初中生心理特点分析了伤害性语言对学生自尊的形成等方面的影响,据此对教师不适当语言的矫正对策提出建议。【关键词】 初中班主任;伤害性语言;学生心理
在班主任工作中,语言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进行思想交流、传播信息、表达感情、增进了解的桥梁,对学生的成长 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语言使用得恰当与否,对学生自我心理的塑造是最直接的影响。为深入了解班主任老师是否能 认识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和运用恰当的语言,以及教师对教育教学语言恰当使用的重视程度,本课题组针对初中学生进行了相关调研。调查共发问卷 200份,回收问卷有效率达83%。调查内容为“让你最受鼓舞的教师语言”和“你最不喜欢的教师语言”及其原因,分教师年龄、性别和类别,每种至少五句。在调查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教师对学生的伤害性语言并不鲜见,经整理教师常用的语言类型分为压制性、侮辱性、威胁性和讽刺性语言等类型。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
1 学生的心理特点
1.1 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
中小学生处于身心成长时期,特别是中学生对事物有了“独立自主的观点,不愿盲从,自我意识逐步发展,半成熟、半幼稚与半独立、半依赖共存,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呈波澜起起伏状,自我评价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无法正确把握,看待问题容易固执己见、片面性和绝对化”。 认知能力方面具有片面性,理解不全面。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正是由于这些特点,他们感受着许多心理冲突和压力,处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包围之中,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得以顺利解决,就会在心理感受、性格特征及平时活动中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
1.2 闭锁性特点
中学生与其天真烂漫的童年相比,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即使遇到困惑,一般在表面看不出来他们有什么异常。由于闭锁性的特点,中学生心里的话常常是不愿对父母说的,且随着年龄增大,这个特点越明显。如一些中学生放东西的抽屉总爱加锁,把自己写的日记等也藏得很好,似乎有什么秘密东西不愿让人知道,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东西。但中学生心理闭锁只是局部的,一些秘密希望有同龄、同性别的人特别是知己分担。调查发现,当班主任教师对其说了比较难听的话时,大部分人选择告诉好朋友或自己忍受,他们不愿意告诉父母。
2 伤害性语言对初中学生心理的影响
基于中学生的上述心理特点,教师语言恰当使用就格外重要。班主任教师使用伤害性语言对学生心理发展、性格 养成的主要危害有:
2.1 损害自尊心和学生人格,导致学生厌学、师生关系紧张。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心灵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近年来,讽刺、挖苦、孤立、冷落、揭短、当众出丑等手段对学生进行“心理惩罚”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调查中,发现了很多使用伤害性语言的现象。例如:你没回答对这个简单的问题,必须给我站着听完这节课(压制性语言);回家让你妈妈带你查查,是不是弱智(侮辱性语言);你们惹了我,对你们将来没有什么好处的(威胁性语言);讽刺性——你可真替你爸妈争光啊,居然可以考出40分的成绩等等。这些都是教师经常使用的伤害性语言。较旧教育的体罚,语言伤害是一把隐形的匕首,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是长久的,对孩子性格的改变是潜移默化的。调查统计可知,当班主任老师说你是“白痴、木头、笨蛋”等的时候,觉得心里最大的感受是气愤和伤心的分别占34.72%和30.56%,偶尔有反抗或顶撞老师的占40.28%。有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差,再加上学生闭锁性的心理特点,伤害性语言的使用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疏远,学生开始反感教师,到最后竟然失去了学习兴趣。当学生觉得人格受侮辱、自尊和自信遭到践踏而又无法排解时,就会表现得极为叛逆,做出厌学、逃学、违法犯罪、自残等极端行为。
2.2 对学生正确话语观的误导 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这点往往是觉察不出来的,但还不止如此。可以大胆地说,如果教师很有威信,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永远留下痕迹。”调查中常会模仿班主任老师使用的伤害性语言如“白痴”等侮辱同学的人占51.39%。初中生的模仿能力是比较强的,心智还没完全成熟,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示范作用,教师言语失当且习以为常,对学生形成正确的话语观是一种误导。久而久之,在学生内心深处会觉得这些话语是正常的,就算出口伤害了别人也难意识到。
2.3 摧毁学生意志,挫败其进取的勇气
“语言———这是能触摸到人性最细微特点的最精致的刀具。善于运用语言是一门伟大的艺术。”比如教师不经意说:这么简单的题目你怎么还做错啊?虽然有些人会觉得这是一种提醒、警示,以后这类简单的题目绝对不可以犯错,如果这次是粗心犯错那就提醒自己以后做题目要小心点,如果本来就不会那就需要多问多练,而另一些人会觉得老师嘲笑他,会产生一些自卑的情绪。还有如“又错了”、“我要讲几遍你才会”、“就你们几个总……”等语言,让半成熟性和半幼稚性的中学生觉得这些都带有讽刺和威胁的性质,很难从成人角度理解教师的用心。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运用语言,要照顾到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有这样的名言: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也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教师有责任推敲自己的语言,坚持不懈地学习、琢磨自己的语言。
3 矫正教师不当语言的对策 教师语言的形成原因很多。传统认为是师道尊严,学生只能听从老师的安排和教训,师生关系是不平等的。加上社会的激烈竞争、职称评定、按绩取酬等等,教师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最根本原因是教师自身素养与语言习惯的差异。据此成因,对规范教师语言,建议如下:
3.1 切实落实师生平等的观念 教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沟通交流中遵循平等的原则,打开学生心结,平等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建立信任的基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教师真正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3.2 开展法制宣传,提高维权意识 面对教师的语言暴力,家长和学生应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对教师的语言暴力行为要理直气壮地敢于说“不”,敢于作斗争。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遏制语言暴力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3.3 立法规定行业禁语
没有批评的教育肯定是不完善的教育,以教育为目的批评应该是善意的、婉转的、点到为止的,绝不应该是恶语相向的嘲讽、责骂与侮辱。像“你不行”“、你比猪还笨”等会对学生心理与成长产生伤害的语言应立法禁止,主管部门定期检查,视情节采取批评教育、处罚乃至清退出教师队伍。
3.4 对职前师范生,要重视使用教育的规范语言培养训练
通过课程设置、教育教学语言规范训练、对一些伤害性语言的危害分析等途径让师范生理解恰当的教师语言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从而养成良好的教育教学语言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