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历史教学主题的确立

【作者】 贺兼昊

【机构】 广西桂林市灵川县第六中学

【摘要】现行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是以模块为基本框架,以专题为基本单元,以中外合编为体例。这种模块框架打破了历史学科传统的通史体系,每一模块所蕴含的主题都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教材内容也都以一个鲜明的特定主题为核心组织展开,进而组成一个个主题学习单元,主题就是模块的“灵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采取主题教学,是课改所向、大势所趋。当然,历史教学是以关注学生成长为根本目的的,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通过历史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历史教学要想达到恰到好处的境界,就在于把教学升华为服务人生的教育。因此,育人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根本需求,价值观教育是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内涵。确立历史课堂教学主题的意义在于,使历史课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思考历史问题,体会历史智慧,感悟人生意义,明确个体责任。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主题教学;确立主题;以人为本
【正文】

      教学主题是统领一课的核心,是教学应该完成的主要目标,往往也是教学中真正需要探究的问题。在教学主题的引领下,资源的开发、重点的确定、材料的使用、问题的设计、活动的开展都有了中心,课堂教学就有了灵魂,对学生认识与理解历史、提高判断力、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就会大有裨益。而且,恰当的教学主题,对实现历史教学核心价值、实现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有重要意义,也是提升教学境界的重要途径。下面笔者就历史教学主题的确立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主题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计时的定题不准

  如,《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教学主题确定,某老师把该课的教学主题确定为: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理由:三民主义是以孙中山的功绩影响最大;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孙中山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通过三民主义的进步与发展,体现孙中山的爱国与不屈的精神。这个教学主题的确定明显不符合该模块主题,背离了“20世纪重大思想理论成果”这一专题精神。

  2.课堂教学中的主题偏离

  第一,无主题。无主题即主题缺失,整堂课只是历史知识的解释和堆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停留在知识点的落实上,“照本宣科”,没有对各知识要点进行整合和链接,更没有挖掘历史背景和提升思想内涵。学生最后获得的只是孤立的知识,单一的技能,而不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偏主题。偏主题就是偏离模块主题,甚至走向反面。

  第三,多主题。多主题即主题交叉、模糊。如有位老师在上《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一课时,将教学内容大体分为三块:一是概括孙中山一生的革命大事(重点突出辛亥革命);二是阐述和剖析新旧三民主义(包括理论和实践);三是分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该教师没有注意理解课程标准的体系和模块主题的变化,仍然按传统教学大纲的旧思路来处理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导致一堂课中反复出现模块主题的交叉和模糊。

  二、历史教学主题的确立角度

  在目前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最大最普遍的问题依然是只注重个体的史实,而不能高度凸显主题的意义。很多教师不能站在用主题构建整体课堂的高度去审视这个问题,而是逐个知识点“就事论事”地学习教材内容。虽然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及学生历史学习价值的实现等都离不开基本的历史知识,但从三维目标的落实来看,用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构成一个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角度一: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教学主题中心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模块+专题”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材体系的重要特点。在模块下,教材的单元知识基本上是围绕模块主题来设计和安排的,具体到课,也是符合模块主题和单元中心的,而每一课的重点内容,更是突出了主题。所以,深入思考和理解教材知识与课标的关系,对教学主题的确立十分重要,即在明确课标要求的前提下钻研教材、领会教材主题思想,弄清本课教材的内容构成及相互关系,把握教学重点,找准本课教学主题。

  角度二:关注历史与现实把握教学主题重心

  意大利学者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英国学者卡尔也讲:“历史是过去和现实永无休止的对话。”历史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要服务于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历史照亮现实”要求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从社会现实、时代特点出发,思考教学内容与现实的结合,实现历史教学的社会价值和意义。从现实出发,关注历史和现实的契合点,是确立教学主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角度三:挖掘知识与价值深化教学主题核心

  历史教育教学需要有核心价值引领。任鹏杰主编说:“教育的全部价值尊严,恰恰在于用价值‘服务人生’——满足学习者健康成长、进步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人是根本,人是目的,其他一切全都是手段。知识与效益,固然不可或缺,也非常值得强调,但是,倘没有价值引领,没有把知识和效益升(下转第37页)(上接第38页)华为服务人生的智慧,那还能叫做教育?殊不知,知识和效益能够助人,亦可致人死地!”所以确定教学主题需要结合内容认真思考、准确把握“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而采用的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的核心价值。

  角度四:加强阅读与思考提升教学主题意义

  历史是纷繁复杂的,由于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教科书对历史的叙述往往是简单的,分析的角度也有失全面之嫌,历史教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多元意识,教师就得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知识补充、补正,以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这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开阔的历史视野。

  1.在阅读与思考中提高理性思维深化教学主题

  广博的知识和宽广的视野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建立在广泛阅读、深刻思考基础上的。教师的广泛阅读,能更深刻的理解课标和教材,进而拓展、突破教材,提高理性思维深化教学主题。

  2.在阅读与思考中培养多元认识创新教学主题

  教学主题隐藏在课标的要求中,隐藏在教科书的表述中,需要我们挖掘并在教学中落实。从一定意义上讲,一课的教学主题不是惟一的、固定的,主题的新颖度与阐述角度,反映了教师的思维度,影响着教学创新度。所以,对历史教师来讲,广泛的阅读,不仅可以为教学提供更多的素材,增加看问题的角度,还有助于创新教学主题,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促使学生形成新的历史认识。

  总之,确立教学主题,不仅需要我们研究课标、教材,还需要我们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起来,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化对历史的认识,进而发现、创新教学主题,挖掘教学内容和教育价值,感悟历史智慧,而且,教学主题的新颖、准确、恰当,对提升教学境界有重要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