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浅谈提高初中生作文创作能力

【作者】 刘桂萍

【机构】 青海省同德县城关民族九年一贯制学校



【正文】

      在实施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的感受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作文创作能力,就必须提高语文素养,必须引导学生加强读书、积累。作文审题、立意、选材跟平日的积累有关,即使文章的修改也要凭丰富的语言积累,凭良好的语感。因此语文老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指导学生在平日的阅读、生活中,成为积累语言、积累素材、积累思想的有心人。

  一、在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要注意积累内容的丰富性。课本中要求掌握的字词,好句,课标要求的背诵篇段,课内阅读中的感受、体验;课外阅读中好的语言材料,读书中的心得、体会等;生活中典型素材,生活中对自我、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困惑、想法等,都是处处时时需留心积累的。

  2.要注意积累形式的多样性。“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勤动笔,做好读书札记,对积累的语言材料要及时诵读复习,其他内容要定期梳理。

  3.要注意积累过程的兴趣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学生才能自主的去读,去发现,去创造性地汲取,在积累的过程中,我通过“课前1分钟记诵”比赛,“课外阅读的新发现”交流,“生活中的浪花”墙报展等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我清晰地记得一位学习较差的同学,在复习古诗文背诵中,主动举手起来,用1分多钟流畅的背完《木兰诗》,并能对木兰形象结合诗句谈出自己的体会,获得全班热烈的掌声,我及时鼓励他的记忆力是多么好,学习潜力是多么大啊,学生露出激动而灿烂的笑脸。

  4.要注意积累结果的有效性。如果学生只是把积累的材料记在本本中而不用,那也是收效甚微的,我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对学生在“说”“写”中流露出的新东西,及时让学生点评,增强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热情。让学生明白:积累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成为有效积累。

  二、阅读是一种心灵的交流

  “阅读就是对话”,对话是人与人之间一种心灵的沟通,一种情感的交融,一种思想的碰撞。

  1.加强指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的环节,因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学生只有独立地走进文本去了解文章的内容,去感受文章的情景,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和作者甚至文本中其他的人和物进行交流,才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体验、感悟、质疑,这个过程是与老师、同学对话交流的基础。基于这一认识我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注意培养学生敏感地抓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去读。一是暗示作者行文思路的词句。例如,有些诗文典型的总领句、总结句、过度性词句,一些其他暗示性的关键词等,比如学生阅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时,有些同学能很快找出闻一多作为学者方面的三个事例,就是因为她敏感地抓住了“入手”“又由”“又向”这几个关键词,敏感抓住这样词句,可以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了作者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二是透视文章作者(或文中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句。例如,课文中的文眼、诗眼、词眼,文中的精辟的议论句,深情的抒情句,生动形象的描写句,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词句等。阅读《背影》,让学生品味第5段语言,有的同学很快发现作者反复使用“聪明”一词,有言外之意。又如,该文反复用了叹词“唉”,意在反复表达自责和感慨之情。引导同学们敏感地去发现这些词句,便于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

  2.巧设问题,加强师生、生生间的和谐交流。课堂阅读教学中,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积极地的对话,引导学生把对文本的解读所得到的一些感想、体验、进行交流。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有设计好一个非常有效地对话情景,或设计好一个非常好的话题,才能发挥每个同学的积极性,发表意见,让学生处在互相启发、引导、促进、鼓励的友好和谐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比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的阅读教学中,,我让学生交流莫顿·亨特在历险经历中的感情体验时,特让学生体会从悬崖上下来“啜泣”时的情感体验,学生在交流中,学会了多角度体验的方法,提升了感悟能力。又比如,在阅读《春酒》时,我让学生品味结尾作者的情感后,我问:这种“家乡味”与鲁迅先生《社戏》中的哪种“味”是一样的?学生通过交流,提高了作者情感的把握,加深了对这种文章结尾写法的认识。

  三、进入情境,诉说真情,展示体验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如何引到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诉真情?

  1.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越是自己的亲身经历、体验写在文章中往往就越真实,越感动人。但有些同学平时缺乏生活积累,写作时侯,不能打开记忆的大门。针对这种情况,每接一届新生,都让学生建立一个本子,里面积累两部分内容:“读书札记”和“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根据老师的提示,学生可以自己有创造性地设置一些具体的小栏目。让学生自觉地留下自己读书、生活的足迹。

  2.进入情境,打开记忆之门。有人说,作文也是一种“打开”,要引领学生唤回昔日的记忆,首先老师在每次作文的设计上,在题目、内容上,要尽量切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记忆的仓库里去寻觅、发觉材料。其次要启发学生再现生活的画面,我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用“过电影”的方法进行再现,能使过去的生活情景、感性形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浮现出来。在“过电影”中如有困难,还要帮助学生进行追忆,方法是启发谈话、语言提示、为再现指路、搭桥。

  3.敞开心扉,大胆展露。要想作文有真情实感,最好大胆一些,充分展露自己的潜意识,心里是怎样想的,就怎样写,“用我手写我心”。

  4.真实具体,再现细节。要使文章有真情实感,就必须写得具体,讲究生动的、典型的细节,细节的多少和真实与否,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生活的体验程度,也直接关系到文章的真情实感。

  总之,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提高阅读能力和素材积累,在作文中写出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