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一曲真情感人的赞歌——浅析《阿长与山海经》写作的求真艺术

【作者】 张永生

【机构】 甘肃省酒泉市东苑学校



【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这篇回忆幼年的散文,是鲁迅先生在19263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他本人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到守旧势力的排挤,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只能借回忆少年生活写点文章聊以自慰而写出的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第二篇。文章中在写阿长时,以“不虚美”、“不隐恶”的笔法;以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先抑后扬,前后呼应的手法,真实写人;围绕中心表达真情实感,是一篇与现实主义精神相通,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下面就文章在写作上的求真艺术结合语境作如下分析:

  一、先抑后扬,前呼后应,在真实写人中展示出写作的求真艺术

  《阿长与山海经》在写法上采用先抑后扬,前呼后应,写作艺术上以求真的笔法,真实的写出了阿长受封建思想统治和社会制度的毒害,思想上愚昧、无知、迷信、粗俗,品质上又具有朴实善良的爱这一特性,作者在真实叙写这一特性的同时,把揭示底层劳动人民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一面的情感,真诚的寄寓阿长形象的描写,体现出写作的求真艺术。

  文章的开头写阿长“喜欢切切嚓嚓”,低声絮说什么时“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于自己的鼻尖”。夏天睡觉又在床上摆成“大”字,挤得“我”没有翻身的余地。这些真切生动的描写,都带有明显的贬义。接着写元旦清早给“我”的磨难,这些“古怪的仪式”虽然是处于善良的动机,但因“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使“我”至今还记得很清楚;再来写阿长讲“长毛”的故事,更进一层的真实生动的写出了阿长的无知、愚昧和迷信。作者写到这里,将笔锋一转,写起了“我”念念不忘,渴望得到绘图的《山海经》,正在谁都“不肯真实的回答我”时,只有阿长这位虽然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我”原认为对她说无益,所以,向来没有同她说过的下层人物,却自己主动来问,并且在她告假回来时,一见面就高兴的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面对这样一个连真实姓名都没有的人物出其不意的举措,使“我”惊喜激动的“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在惊喜之余使“我”对她有了新的看法:“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作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透过儿童天真的心理,以真诚热烈的笔著,真实而毫无“虚美”地赞扬阿长身上美好的品质。使阿长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的朴实品质真实形象地跃然纸上。这就使作者在先抑后扬,前后呼应中塑造出了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下层人物的真实形象,同时也使作者的求真艺术表现的一览无余。

  二、围绕中心,在寄托了自己“不愿意想到目前”的创作初衷中展示出真情实感的求真艺术

  全文中买《山海经》一事,是鲁迅最为感动,永志不忘的事情,因此,文章中关于这件事情的叙写也就成为全文的中心所在。作者在叙写这一事列时以纯青的笔力凝练的文字,围绕中心,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倾泻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写作的求真艺术。文章先从自己渴慕《山海经》写起,用自己那种“太过于念念不忘”的真挚之情来衬托出阿长朴实善良的品质。她主动寻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作者则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只淡淡的作了回答,但她却默默地记在心里,并认真地当一件事去办。这充分说明阿长对孩子关心体贴的朴实善良是出于真情实意,并非为了讨好主子,更不是做作给别人看的。其次她果真办成了,而且是不声不响地办成的。当读者读到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书包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的时候,怎能抑制住心头的激动?在这里,作者以炉火纯青的笔力,全真白描的手法,毫无“虚美”的将阿长朴实善良的品质真切的展现给读者。同时又把自己对阿长真挚的敬意融合于淳朴形象的勾画当中。再次,作者又用极其精彩凝练的文字表达了自己当时发自内心的真情,用“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写出自己被感动的强烈之情;用“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鸟……果然都在内”,表达无限欢悦的真情,为了突现这种感激与欢悦,又用“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做陪衬,使庄重的感情仍然带着诙谐的色彩,使写作风格上和前面的记叙保持一致,写作上的求真艺术更是以一贯之。最后写出这部“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给自己留下的影响和印象,把对阿长的真挚感激之情引向升华,使阿长为自己买书的事变成永久的怀念。文章正是在这种永恒的感激和怀念的基础上,以包蘸浓情的笔墨,为阿长的在天之灵祝福,正是这个深情祝福的结尾,不仅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更使作者对阿长凝结的全部情思在真情实感的表达中得以升华,将对阿长的祝福,自然真诚地移情于一切生存在封建社会下层的善良人的祝福。也正是在这种求真的艺术境界中,把作者“不愿意想到目前”而回忆过去的创作初衷,毫不“隐恶”的寄托在这种强烈而真诚的情思与祝福中。

  总之,在《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通过忆述儿时与保姆阿长相处的情景,以“不虚美”、“不隐恶”的真实笔法勾勒出阿长的形象,同时又以真实的笔力抒发了作者对阿长的崇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因此,全文无论在形象的描绘,还是在感情的抒发上都体现着写作上的求真艺术。真不愧为一曲真情感人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