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议历史谈曹操

【作者】 刘 莉

【机构】 贵州省瓮安四中



【正文】

      曹操是《三国》中最主要人物之一,历来对他一直褒贬不一,毁誉参半。早在西晋时期,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评曰:“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他与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奇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这是褒。与他同时的陆机在《辨亡论》中则曰:“曹氏虽功济诸华,虐亦深矣,其民怨矣。”这是褒中有贬。唐代李世民称赞曹操:“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曩呼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祭魏太文》,《全唐文》卷十)这又是褒。而刘知几在《史通探篇》里却痛骂曹操:“贼杀母后,幽迫主上,罪百田常,祸千王莽。”是贬。在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曹操:“知人善任,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与敌对阵,意思安闲;如不欲战然;及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勋劳宜赏,不吝千金;无功望施,分毫不与。用法峻急,有犯必戮,或对之流涕,然终无所赦。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刈群雄,几平海内。”这当然又是褒。而我们对历史上的曹操究竟是该褒还是贬,我想褒扬他是值得肯定的。

         一、议历史书中的曹操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倾向性是拥刘反曹,但他都不可蔑视曹操的智谋。在《三国演义》、《三国注》、《资治通鉴》、《魏书》中,最可信赖的《三国志》都具有大量的记载。如《魏书》中有这么一段话:“诸军并起,无终岁之计,饥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天下大乱、诸侯并起,除了曹操没有一支军队有长远的打算。

  首先曹操足智多谋、远见焯识。关于曹操是一位足智多谋、远见焯识的人。我想大家都不应该否定。我们读《三国志》可以多处发现这样的字眼:“大灾人相食,蝗虫起人相食,人讥相食。”这是人吃人呀!那样的军队怎么可能和曹操相比呢,为什么不可和曹操相比呢,毕竟他早就认识了这发面的问题,曹操在颁布《屯田令》的时候这样说到:“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怎样才能平定天下呢?第一要强兵,第二要足食。兵不强食不足何以得天下。可见那些诸侯就没曹操的政治眼光,没有曹操的长远智谋。足以见得他深谋远虑、足智多谋。他并非畏首畏尾,或者醉生梦死,得过且过,或者心怀鬼胎、混水摸鱼,或者像袁绍、董卓那样挣权夺利自相残杀。我们看一个人如何?我们要看他是否适应了他所处时代的潮流。而曹操适应了当时的动乱社会社会。让后人不得不另眼相看曹操。

         其次曹操豁达大度、广听谏言。豁达大度、从谏如流举大事者。大凡能成大事者,皆豁达大度,不记前嫌。刘邦用季布、文帝用魏尚、光武帝用朱鲔、曹操用陈琳、唐太宗用魏征等等,均不记前仇,帝业因得良臣兴旺发达。这当中最重要一条,就是能听不同意见,采纳正确意见,刘邦得腾公谏而赦季布,周举弹劾左雄,而左雄闻过则喜,督杨敏毁大司马蒋,有人主张治杨敏罪,蒋琬则认为杨敏毁之有理,而不问其罪。这些人都有过人之量,而加以听取,这样有利于团结,有利于事业的发展。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则必错怪和错杀臣下,而终将是祸及本身,危及社稷。而曹操豁达吗?气度大量吗?可以说既豁达又大量。

         再次曹操文武全才、英雄气概。谈到曹操文武全才、英雄气概。我首先得提到他的诗。文借于诗歌里,武从诗歌里现。诗是能最直接的体现诗人那时那刻的心情,而我们从曹操的诗哥里能领会到什么呢?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他才华横溢。这一点谁也不可否定。而其次是具有英雄气概。《短歌行》集中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一直为后人传诵不衰,曹操堪称斗士。全诗以不同凡响的风格引人注目,从人生短暂,时间易逝而自己一事无成开山巧妙投笔“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开篇令人震惊,曹操在渡很痛苦的日子,他很快要告别人世,而在争朝夕了.”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慷。可见他多么希望建功立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雄心壮志。紧接着的几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茸;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引用《诗经》中“青青子衿、呦呦我心”。深刻的流露了曹操对事业的一片痴情,对人才渴求的欲望之急。借用“呦呦鹿鸣”几句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求。诗歌末尾借用周公:“三饭三吐哺”的典故,抒情显志,把自己与周公试比,再次表达他对人才的渴求及为祖国做出贡献的迫切愿望和政治抱负。他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向世人证明自己广博胸襟。

         二、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

         随着拥刘贬曹的思想在当时社会中进一步深化,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更多的突出了曹操嫉贤妒能、摧残人才、狡诈多疑等等。现在我想浅析下《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嫉贤妒能、摧残人才、狡诈多疑形象。

  曹操嫉贤妒能的典型事例,莫过于“斩杀杨修”。名士杨修,任曹操主薄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内外,事皆称意”。称得上是曹操的左右手。这样的人才曹操又为什么要杀他呢?杨修具有过人的聪明才智,但“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筑园在门上书一“活”字、塞北送酥在盒盖上写“一合酥”三字、梦中杀近侍、曹丕曹植兄弟争宠斗智等,都被杨修一一识破,他还被卷进曹丕兄弟争立太子的事件中去了。杨修和曹植因为都有才气而来往密切,曹植争做太子,杨修为其羽翼。曹植因任性而行,自束不严,饮酒不节而失宠后,杨修仍和他形影不离,为他献计献策,共同对付曹丕,应付曹操的家务事之中了。曹操既然选定了曹丕,就不允许再有人去支持曹植,曹操深知杨修有才气善计谋,怕他和曹植在一起将来会酿后祸乱,他又是袁术的外甥,留着必是后患。这样,曹操怎么能不防呢?曹操虽然在表面上对杨修“称美”、“喜笑”,但在内心深处却“甚忌之”,“心恶之”,“愈恶之”,最后在与刘备争夺汉中的战斗中,寻了个“乱我军心”的借口,将杨修斩杀了事。可叹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糊里糊涂地成了曹操嫉贤妒能的牺牲品。

  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回:袁绍谋士许攸夜见曹操,曹操跣迎先拜。攸曰:“公今军粮尚有几何?”操曰:“可支一年。”攸笑曰:“恐未必。”操曰:“有半年耳。”攸拂袖而起,趋步出帐曰:“吾以诚相投,而公见欺如是!岂吾所望哉!”操挽留曰:“……军中粮食可支三月耳。”攸笑曰:“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操亦笑曰:“岂不闻‘兵不厌诈’!”遂附耳低言曰:“军中只有此月之粮。”攸大声曰:“休瞒我:粮已尽矣!”这可以算是曹操奸雄的一个铁证吧。象这样的例子在《三国演义》中可以找到很多,如“望梅止渴”、“割发权代首”等。

  有时为了封别人的口,曹操不得不做点表面文章。当他率军讨伐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下令有践踏农田禾苗者,杀无赦。谁知命令刚传下来,他自己的战马就因受惊,践踏了农田。这可出了道难题。怎么办?按军法从事,他总不能杀自己的头吧;不处罚,他说的话不算数,岂不等于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曹操的应变能力实在非同寻常。马上拉出宝剑要自刎,手下人当然不会让他死啦!最后是割发代头。于是三军肃整,威重令行。此时此刻的虚伪,似乎是很必要的。这种表演在曹操也是家常便饭。同一回中,军粮不足,本来是他指令管粮官王垕以小斛发粮,可为了平息众怒,不由分说杀了王垕,将罪责一古脑都推到他人的身上,自己落得个好人。这是《三国演义》中曹操,说他嫉贤妒能、摧残人才、狡诈多疑。这毕竟是文学上的曹操。很多代有主观色彩。因此,说他嫉贤妒能、摧残人才、狡诈多疑。我们后人应该一分为二的看待。片面的、孤立的评价一位历史人物都不具科学性。

  结论:在东汉末年群雄纷争的社会动乱中,曹操本来“名微而众寡”,凭着他的强烈的进取心和权势欲,凭着他的雄才伟略,一跃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确立了“乱世奸雄”的地位,统一了北方,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是他一身的功绩。因此尽管曹操有这样或那样的许多错误,但是我们要评论某一人物得一分为二,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但更最主要的还得看其主导方面。曹操虽然奸诈狡猾,但是奸诈狡猾必然有大智大勇为前提,如其不然,只配算一奸诈小人,根本称不上什么“雄”。人们往往以奸诈狡猾来形容曹操。我认为曹操的主导方面仍不失为东汉末年叱咤风云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是有志于除残去秽,定乱扶衰,统一北部中国的英雄。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参考书目

  [1]罗贯中.三国演义.[].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

  [2]欧阳若修.诸子百家言大观.[] 199211

  [3]苏双碧.资治通鉴干部读本.[].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66、刘义庆.世说新语.[].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