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中职物理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作者】
【机构】
【摘要】在中职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既有利于突出物理学科本身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带头作用,又有利于目前物理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本文着重研究探讨在中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美育的可能性、必要性、原则与主要途径。【关键词】中职;物理教学;美育教育;探讨
美育包括审美教育和立美教育。其中审美教育指培养人们发现美、感受美、领悟美的能力;立美教育指培养人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国家教委在《中职德育大纲(试行稿)》中明确要求:结合有关学科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美育。物理教育的目的,不应该光研究物理学的“真”,还应该揭示物理学的“美”。没有美育的物理教学是不完全的物理教学。因此。要提高物理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学好物理,必须渗透美育。
一、实施原则
物理教学美育的实施原则,就是实施美育时必须遵守的行动准则,是由物理教学规律以及审美活动规律所决定的。
1、情感和认知相统一的原则
物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已知世界的充分把握和对未知世界客观规律的能动探索。这样,情感与认知在物理学习中,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对立的一面主要体现在,科学认知活动总是采取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客观事物规律的认识。主要以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形式进行,它一般不与认知对象发生情感关系。而科学审美情感则以形象思维、直觉思维为主,伴随着强烈的主观色彩。科学史表明,科学审美情感对科学认知心里有巨大的增益作用,同样教育实践也表明,美育对学生的物理学习认知心里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在美育实施中,应当把握科学审美情感与认知的统一,适当的以美激发学生兴趣和动机。从传统教学模式来看,要做到二者的统一,就是要求不能仅以培养学生认知心理为由而将科学审美情感拒之门外,或将二者割裂出来,关键是如何把握情感激发的力度。
2、参与和体验相统一的原则
教育方法的有效性是由学生对它的易接受性决定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必须以学生愿意接近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参与性也完全符合青少年时期的心理特征。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个体的审美需求才能得到满足和提高,个体的审美愉悦才能产生。
参与所获得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而体验则是对经验的意义和诗意的发现与升华。如,在讲授棱镜对光的色散作用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自制三棱镜。在盛满水的脸盆中斜放一平面镜,在平面镜与水面之间形成一个水质三棱镜,使太阳光经折射后所形成的彩色光带射到室内白色墙壁上。采用这种手段演示获得的光带清晰明亮,面积大且操作方便。这样学生参与实验的制作中,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接着我们就要正确引导学生体验实验现象中七色光的对称美。牛顿把光谱分为7种颜色,承认在5种颜色之外还有两种即红色与黄色之间的橙色,蓝色与紫色之间的靛色。显然7种颜色“更美,更匀称”,而比原来的5种颜色“更具有纯洁的对称性。”如果我们把光和音乐类比,光谱的7种颜色散开后,正好处于音乐的7个相应的位置,匀称排列的一串简直是构成声乐的一个个音阶,真是至美至极。这样教与体验相统一便可使得学生对参与设计获得的美感得到升华,提高主动获得物理知识的积极性。
3、主体和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美育是由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构成的:一方面,必须要有客观的审美对象的存在作为前提;另一方面,审美主体还必须有审美需要以及相适应的主观条件。在物理教学美育的实施中,必须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使主体和客体相适应,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审美客体就是物理科学美,它具有客观性;审美主体为物理学习者,由于年龄、性别、知识储备等主观条件的限制,并不是物理学中一切审美客体都与学生适应。因此,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选取合适的审美对象,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地进行美育渗透。比如,对称美,统一美的美育实施,在中职低年级的物理内容里就有正、负电荷,南北磁极等物质存在形式的对称,电生磁、磁生电等物理过程的对称,中职高年级则有左手定则与右手定则的对称,统一于矢量叉积的右手螺旋法则;竖直上抛中上升与下降的对称性,统一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对称性。
二、实施途径
物理教育中的美育,应注重美育的渗透,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在物理教育全过程中处处创设美的氛围。在物理教育的各个环节中,适时地展示研究对象和物理现象的美,发掘物理思想、理论框架、物理规律、表达方法的美,达到寓美育于物理知识教育之中。
1、努力营造审美化的学习环境
在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告诉我们:“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2]在物理教学中渗透美育,帮助学生学好物理,我们就应该先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具有很强的审美氛围的学习物理的良好的环境。这一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主要指教室、物理实验室、物理课外活动室、科学馆的设备、设施等物质因素)又包括精神环境。
一个良好的审美化的学习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在审美氛围中进行教育学的活动空间。如何营造出这种审美化的物质环境呢?我们可以按照实用、经济、美观、和谐统一的原则对学生教、物理实验室、物理课外活动室的设施、环境作整体的布局与安排,尽可能渗透一些审美因素。比如在绿化的基础上在校园内建造几座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艺术家的标志性雕塑,让它永远放射真、善、美的光彩,鼓舞师生奋发求知探索。
审美化的精神环境像一本无声的“教科书”,是相对于课堂开设的“显性课程”而言的一种“隐性课程”。如何创造这种良好的精神环境呢?首先,教师作为施教主体应当运用自己饱含激情的语言与姿态讲课,保持一个良好心态,对学生与所教内容充满激情。其次,要营造一种平等、开放、和谐的气氛。教师如果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处处以教育者自居,只能招致学生害怕,是无法进行交流的。[3]
2、精心组织审美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渗透美育,实施美育的主渠道。因此一定要按照美的规律,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把物理学作为科学诗来教。只有这样教师走上讲台才会充满对美追求、探索的激情,才回道出物理学如诗如画的意境,并自然而然的开凿出条条美育的清渠。
如何才能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而又使师生获得“最大的快乐”,这就是教学的艺术。而教学艺术的首要一环,就是要讲究备课设计的艺术。备课的过程是一种追求教学美的过程,是努力使教和学更和谐、更统一、更简洁、更雅致,从而达到师生都“获得最大的快乐”的最高境界。在物理备课中,艺术地突出重点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简单、简洁、简捷都具有美的含意。这种简单的表述、简捷的运算、简洁的演示都是物理学家在理论与实践中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
教学离不开组织调控,物理教学过程的组织调控艺术是物理教学艺术的重要部分,优秀的组织调控应体现出一种充满美感的创造性的教学组织才能。组织和调控,使教学过程显示一种和谐的、激励学生无限求知欲望的情景,使整个教学过程在一种自然而引入的节奏中,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收有放地进行,使教师传递的信息更生动、更有效。[4]
3、积极开展审美化的物理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室学校在课堂教学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各种教育的灵活多样的形式,因而也是实施美育的良好阵地。在物理课外活动中实施美育,渗透美育对于塑造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对物理科学美的热爱、探索与追求,开发学生的智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方鸿辉.中职物理教育中的美育[J].课程·教材·教法,1999,29(4):26-27.
[2]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论教育[M].长沙:湖南人民教育出版社[M].1984:79
[3]燕国才等.教育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3,156.
ont-fau� :T(�G�d�Roman"; mso-hansi-font-family:"Times New Roman"'> [2]司文珊.非智力因素与小学教学[J].零陵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3]刘绪菊.启迪智慧——问题探究教学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