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以生为本构建和谐语文课堂
【作者】 胡 伟
【机构】 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毛集镇第二初级中学
【摘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理念。语文教学必须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转变观念,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基本前提;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基础;生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关注学生成长,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助推器。【关键词】构建;和谐;语文
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语文课教学,是当前广大语文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积极建设和谐语文课堂,正是“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具体体现。罗杰斯说过:“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课堂必须营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首先、转变观念,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基本前提
教学观念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课程改革了,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而作为和谐课堂要素之一的教师观念不更新,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的教师中心主义。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忽视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实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而决不是“以老师为本”。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学生课堂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其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重要基础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人——人”关系。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与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这正是形成和谐语文课堂气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在新的角色里,教师必须放下架子,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要平等地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所以我们要给每一个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发展自我的机会,师生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新型关系。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力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展示自我,不因学生家庭的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以及学生自身的智力、性格、情趣、成绩等方面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不管学生的个人见解怎样,都应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学生的评价,要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更侧重看学生能力、情意、思维是否得到和谐发展。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材,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让各种智力、非智力因素创造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形成创造性的品质。
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如我在布置作业时,通常都先征求同学们意见,然后确定作业量、交作业的时间。这样,既保证了作业的质量,又融洽了师生关系。
再者、生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有效手段
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的语文课教学,应该生成一种开放的教学环境,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在传统的语文课教学中,只注重灌输传递,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默和格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致使教学效果大大降低。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或音乐情境等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进而把语文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最后、关注学生成长,实施发展性评价,是构建和谐语文课堂的助推器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教学活动中随机性、生成性、偶发性的教学行为都为教师的点评提供了契机。课堂上教师要及时调控、指正、辩驳,进而达成协议并形成共识。应该说课堂的情景性评价为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提供了机会,课堂上呈现的不同言论,尽管有的是错误的或好似不全面的,但都反映了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教师进行即时性评价就能达到为他们拨开云雾、识别真伪、提高认知能力的目的。评价的基本目标是为了教育并促进学生的表现,而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评价是为学习服务的,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课堂评价性语言除对学生的发言内容作恰当合理的点评外,还包括对发言质量及态度进行表扬或批评。同样的目的,因表达方式不同,达到的效果也大不一样。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事实证明,马克·吐温的话说出了大多数人的一个共同心理。表扬和激励是世界上永远听之不厌的最为优美的语言,语文学科是所有学科中最能使学生得到肯定和赞美的科目。语文素养不是用一两次考试就能体现出来的,强烈的学习兴趣、良好的读写习惯、独特的文化体验和不竭的创造激情才是最为珍贵的语文“成绩”,才是最为持久的快乐源泉。表扬,即使是表扬一个暂时“错误”的答案,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这一次表扬会催生千百次尝试;激励,哪怕是激励一位满目创伤的学生,也能产生令人惊喜的结果,因为这一次激励会克隆千百个优点。
总之,实施和谐教育,构建和谐课堂,不仅是素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向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更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培养造就高素质一代新人的需要,和谐是一种美,更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不仅把它们看作是一种教育理念,还当作是一种美的境界的追求,一定能逐步地做得更好,身心陶醉于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