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初中历史教材图片在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 牧小华

【机构】 浙江临安於潜第一初级中学



【正文】

      我从事历史教学已经多年了,在多年的历史科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很多经验,也探索了一些教学艺术。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小学生有了很大进步,但还不够发达。对历史的理解还须借助丰富的历史图片来学习。我们现在采用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教科书,该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文并茂,地图和图画的大量使用,它摒弃了以往教科书那种呆板的格调。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些历史图片,以增强学习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并让学生学会初步运用历史地图和文物图片学习历史的本领,这是我们身为历史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特结合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对历史图片的处理,试作浅谈。

  一、初中历史教材图片的类型。

  新课改教材中所穿插的历史图片有两种:原始性图片和再造性图片。原始性图片是指历史现象、文物、文献、人物等的照片,古画、拓片等,这些真实直观地反映了历史面貌;再造性图片是后人根据史料想象而制作的历史图画,有历史画面、人物画像、漫画等,这些图片的史料价值不及原始性图片。这些图片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历史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历史讲述的是过去的事情,历史人物在历史舞台上的表演是无法重现的。因此对历史课堂教学不可能像其它学科,诸如物理、化学、生物,可以大量采用实验、演示和解剖等直观手段,来阐明一定的科学道理。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运用历史图片,利用它们真实、典型、具体、形象地揭示历史面貌的特征,配合教师的语言和教材文字来说明历史现象,这一功能是其它手段所不可取代的。

  二、初中历史教材图片的功能。

  1.让历史活起来。课本插图很重要。它并不是对课文无关紧要的补白,而是经过编者精心选择具有深刻的寓意,用以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容和手段。使用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书中的插图,往往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如,我在指导学生欣赏《窦娥冤》图片(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4课)时,事先给学生讲清故事梗概,然后要求学生结合图片进行剧情重现。我组织了一些学生来扮演相应的角色,然后进行指导。这堂课收到了很大效果,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了。伟大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所以在指导学生欣赏图片的同时,应注重挖掘其可造性,如表演古代人的生活(《清明上河图》、《科举考生看榜图》等),表演外国的习俗(如《职贡图》等),表演戏剧(如《窦娥冤》等)等,这样的活动给学生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有利于培养学生感受历史知识的能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把死的教材变“活”。

  2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我还注重运用课文中的人物图,以其感人的形象来进行情感教育。人物图像较多为单人像,如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中的英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等。通过对图片的描叙和讲解,介绍他们的丰功伟绩和高尚品德,可以激发学生对他们的敬仰之情。如《文天祥》一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在指导学生看图时有感情地朗读他的不朽诗篇《过零丁洋》,边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就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文天祥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我在运用插图时特别要求学生仔细观察,领会其含义。如在使用“北京人头部复原像”(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北京人的前额、眉骨、颧骨、鼻子、嘴巴、脑壳的特征进行仔细观察,并且加以思考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进而认识北京人的特点——头部还残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在讲课时,还可要求学生对一些插图进行比较,如“干栏式房屋”与“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2课),学生便可形象地领会到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不同,了解原始社会农耕情况。经常使用这样的插图,就可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初中历史教材图片的辅助手段之运用

  1.课外图片补充之运用,除了课本插图,还应补充课外图片,当然这些课外图片必须紧密配合教学内容,应该是教学所需要的。如在运用《女皇武则天》(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2课)时,我同时出示武则天影视剧照,引导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体会历史、学习历史、反思历史,从中自主获得历史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与真实的历史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认识。之后再次出示问题:创设一个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内容有关的历史场景,采用你喜欢的艺术形式,如电影、戏剧、舞蹈、绘画、漫画、小品等,表现你心目中的历史人物——武则天。在讲解宋太祖、明太祖等历史人物时,都可采用类似的讲授方法。

  2.相关音乐或诗词文章补充之运用。如在指导学生看图《岳飞》(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9课)时,我同时播放歌曲《满江红》。学生的第一反映是全场肃静,表情凝重,在如此悲怆的曲调之下,谁能无动于衷乎?之后又缓缓地讲述岳飞抗金的故事,进而指导学生得出对岳飞抗金的正确评价。利用音乐对学生进行教化,入人也深,化人也速。

  总之,新编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图片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图片,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只要课堂上充分、合理地利用课本图片,适当地补充一些课外图片,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分析、总结,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形象感、直观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