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小学品德课学习中过程性评价的应用

【作者】 王 林

【机构】 安徽省含山县环峰第三小学

【摘要】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小学品德课的学习中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和重视。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低效,学习目的偏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的课程核心的背景下,本文尝试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中运用过程性评价的方法,主张关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要,进而实现“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全面发展。首先对现今小学思想品德课的问题和过程性评价进行概述;其次,对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中的应用进行论述。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过程性评价;学习
【正文】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你,从每个学生的原有基础处罚,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强调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评价。”然而,许多学校仍然以期中,期末考试作为小学生品德课学习效果的的评价依据,显然,这与《标准》是相悖的。由于品德形成的特殊性,依靠考试成绩作为小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的依据显然是不全面的。因此,笔者提倡将过程性评价引入小学品德课的学习中。

  (一)小学品德课程的概况

  品德课程是国家针对小学生提出的品德教学要求的文本体现,是教师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小学品德课程的评价标准历来提倡整体,多元,开放的原则。然而,据调查显示,有93%的学校用卷面检测学生的品德成绩;只有4%的学校会进行过程性评价;而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学校只有3%。考试这种教育制度在品德课的导向作用直接导致了小学品德课学习效率低,学生参与性差,教育目的偏离课程核心的现状。

  (二)过程性评价的概述

  过程性评价是评价功能和价值的集中体现,对评价方案的设计,实施和结果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过程性评价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与教学的过程相互联系和整合。评价既具有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过程性评价的实质在于价值的判断,其过程包括设计评价方案和工具,利用评价工具收集资料数据,对资料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包括以下阶段:明确标准和内涵,设计评价的工具和方案,分析处理结果,改进与反思评价方案。过程性评价既强调对目标的重视也重视对过程的突出,而不是只重视过程不重视结果或是全程观测每一堂课每一个同学的表现。过程性评价是对学习的过程,效果以及其他与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的综合评价,具有阶段性和延续性的特点。其阶段性关注各个阶段的学习成果,检测学生的发展水平,从而针对学生现有的问题,成就和需要进行调整。其延续性则关注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以利于学生发现问题,修改不足,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三)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中的应用

  1.评价主体多元化

  (1)教师的即时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回答,评价就是相互沟通的最好方法。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给予针对性的,鼓励性的评价,表示出对学生的充分信任,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评价,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具有科学依据的回答,要尊重学生的见解,满足学生成就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在教师赞赏的语言中收获自信,明确自我价值。教师应改变传统上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目的的教学方法,注重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对学生在道德知识,行为,意志方面进行道德教育。在课堂中,教师要成为学生道德成长的指路者,引导者,在师生彼此的沟通中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受自己的成长,充分体现教师全面,全程,全体的评价特点。

  (2)学生的自我评价

  根据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的精神把考核内容分为“道德认识”和“行为表现”两类。在具体实施中,将可操作,易评价的内容赋予到教学目标中,使学生明确评价的具体时间和内容。形成思想品德教育与评价社会化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对不同的等级内容加以定性规定,明确操作标准,可以使学生更明确的向更高层次努力。学生的自我评价转变了学生在教学中的角色关系,让学生从过去的教学过程旁观者,接受者转变为决策者,参与者和沟通者。在每一等级的后面设置评定的时间,使学生可以从学期初就明确自己的目标,并在每一阶段对自身进行评价,学习目标和成果一目了然,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作用,又培养了学生自教,自评,自辩,自悟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3)家长的课后评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学生稳定的情感和良好情绪的养成方面家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单纯通过课堂学习而忽略课后评价是行不通的。在思想品德课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家长的教育和导向作用,利用家长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家长的课后评价符合小学生喜欢鼓励,善于模仿,自尊心和进取心强的特点,克服了重知识,轻实践,以成绩和考试为标准的弊端。

  (4)同学的相互评价

  同学与同学之间有许多相似性,同学的评价也是与真实生活密不可分的。在评价同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在评价他人和被人评价的过程中审视自己,取长补短,明确目标,从而获得进步。同学互评还有助于养成尊重,理解和欣赏他人的良好品质。

  2.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评价内容上,过程性评价从学习方式,非智力因素和过程性学习结果三方面多元化的对学生进行评价,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延续性。不仅考察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后对到的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注重在学习道德知识的过程中是否运用了合理的学习方法,以及他们对学习任务的价值取向和兴趣。并且,在过程性评价中还会综合性的考虑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对于与品德学习密切相关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在道德教育中不仅关注道德知识,更要关注学生的道德意志和道德情感,使学生展现出除成绩外的个性化特征,对自身进行更深入全面的认识,从而提高品德课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过程性测验还弥补了终极性测验的缺点和不足,通过长期关注学生的道德行为表现以及在过程中体现出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力,从而全面的判断学生道德知识的学习情况以及应用情况,从而达到更高的学习目标。

  3.评价方法多元化

  通过自我评价,他人评价,综合评价等方法,全面评价学生在各个阶段的道德养成情况。自我评价的记录内容有品德课前的预习情况,上课听讲情况以及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通过自己的记录和评价,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在一个阶段后,还可以进行分小组的讨论总结,通过对比自己与上一阶段的实行情况,评价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道德养成规范。通过老师,同学,家长对学生日常表现的评价,给予学生反馈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奖励和鼓励。一个模块完成后还可以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学生可以向老师,家长和同学征求意见和建议,从而对自身进行改进,得出自我改进的实施措施。教师还可以通过树立模范和典型为同学们提供努力方向。

  总之,在教育大环境的不断改革下,将过程性评价应用于小学品德课学习是大势所趋。多种多样的过程性评价将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品德课的效率,真正使学生走入社会,学会做人。

  参考文献:

  [1]周长青.浅谈小学思想道德课中的过程评价[J].当代教育科学,2008,7.

  [2]杨平.过程性评价在小学品德课学习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科学,2010(5):80~81.

  [3]李松林.对小学品德课教学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师博览,2012(10):91.

  [4]钟媚.过程性评价:概念,范围与实施[J].上海教育科研,2005,9.

  [5]蒙婉莹.小学品德课学习评价的调查与思考[J].广西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