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克服定势在教学中的负面影响
【作者】 郭逢均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龙水基点校
所谓定势,是指以前的心理活动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人通过学习和社会实践,知识和经验多了,就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如我们切瓜切菜,都喜欢(或习惯)以长横切,而觉得其他切法不自然顺意于是就不用了。
有这样一道数学题:如图所示的一个长方体木块(长24厘米,宽12厘米,高6厘米),如果把它切成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三个小长方体木块,那么分切后的三个小长方体木块的表面积之和与原来相比有什么变化?
(纵切:表面积增加288平方厘米)
许多学生一看到这道题,就把这个长方体木块如上图所示把它分切成了三个形状完全相同的三个长方体,然后算出其中的一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乘以3再与原来大长方体的表面积相比较,就看出表面积增加了288平方厘米。
少数细心的学生也如上平分后,通过观察,发现每分切一次后表面积会增加2个切面(上图的左或右面),分2次就会增加4个切面,就是12×6×4=288平方厘米。
比较上面两种算法,都对了,而且第二种方法很简便,并且看出这些学生是很爱动脑筋勤思考的,打破了传统,有创新思维,值得表扬。
但如果认为这道题这样做就对了(90%以上的学生都这样),那你也就不细心了。这种方法,只解答了此题的一种情况,这里就暂且管如上分切法为“纵切”。学生由于都喜欢从长的一边分切,这主要都是因为其空间观念不强,受了学习生活中的习惯影响,也就是“纵切”定势作用,导致了思考问题不全面。另外学生辩证思维比较缺乏,没有注重长方体的长、宽、高只是相对而言的,是会随摆放的方式方位而互换的。
因此,这道题除了“纵切”,还可以有“横切”和“平切”两种分切法,如图所示,这样一来,此题应该有三个(288、576、1152)不同答案了。
(横切:表面积增加576平方厘米)
(平切:表面积增加1152平方厘米)
这就是定势思维对我们产生的负面影响,它使我们在考虑和解决问题时从“习惯”、“想当然”出发,导致结果不正确。
在反复进行同类课题的学习中,会逐步找到解答这类问题的固定方法,以后学习类似课题时,就会大大地提高解答效率,这种现象被称为“思维定势”。思维定势一旦形成,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培养解决日常问题的逻辑性,连贯性,严密性。通过逻辑推理将困难问题转化或分解为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这是它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它束缚了思维的发散与创新,造成思考问题不全面细致,甚至会把思路引向错途:同时也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这是它的负面影响。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其思维的片断性、具体性很容易使其产生思维定势。比如:一桶汽油5千克,用了1/2,还剩多少千克?很有部分学生容易出现5—1/2的算式,这是受整数应用题求剩余的解题思路的影响。而当题为“一桶汽油5千克,用了1/2千克,求还剩多少千克?”时,部分学生又用
5×(1-1/2)来计算了,这又是受分数应用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解题思路的影响了。
那么,如何防止和克服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呢?
首先,强化概念,夯实基础。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材是遵循儿童心理和生理特征、学习的认知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原则来编排的。如果学生对10以内的加减都不熟(心算或记忆),那么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就会很吃力了——手指头不够用,数小棒指头节又太慢;再到学习100以内的加减法,就更没法了。因此,数学教学的各个阶段(章节和学段),都必须做到概念准确,知识点牢固。要让学生在掌握心算方法及使用记忆(20以内加减、表内乘除)的基础上,去迁引学习较大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就很容易的了。也就是用熟练的心算与深刻的记忆形成定势,去迅速学会并解决更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的情感体验才会深刻,才会更激发他继续学习新知的欲望和兴趣。
其次,增强新刺激,转变旧思路。
新课标要求,要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现行社会正流行“读书无用论”,数量不少的学生家长认为今后就业困难,反正都是外出打工,对子女的学业关注不够,进而影响学生情绪,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对这类学生要先以思想教育为主,比如列举身边的实例:张三读书时勤奋,外出打工担任技术管理,工作清闲工资待遇还不错;而李四小时就是读书不用功,长大外出打工几年,回家路费都没有……尽量用身边的新奇事(如网络、航空,军事等)去说明学习知识本领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在的好奇、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情感。让学生体会到,还是真要学点知识本领,将来才会有好的生活,这样,他才不会受“反正都是外出打工”的定势影响,转而好好学习了。另外一种情况是:教学时,有些是无法用习惯性的思路去思考,这时就必须有强烈的新刺激才能有效地迫使学生从旧思路旧方法中省悟过来,转移到新方法的思维中。例如在教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可设计一些新奇的刺激,以此激发学生求知内驱力的小故事来导入新课。比如情景:天冷了,妈妈带小明去超市买羽绒服。来到超市,妈妈让小明自己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小明选中了一件满意的米黄色的羽绒服,只见价格标签上注明“原价200元,前段时间提价1/5,现在许多新羽绒服进入市场,因此“放血大甩卖”又降价1/5。”妈妈看了,说:“呵呵,一升一降,不就原价200元吗!”伸手掏出200元给小明,“你去买了吧,剩下的钱你去买喜欢的口香糖。”小明听了妈妈的话,也闷了:一升一降,就原价200元呀!咋还有剩呢?同学们,你们帮小明算算看,真还有剩吗?那还会剩多少元呢?在这里突出了“提价,又降价,不会等于原价”这一关键问题,具有较高强度的新刺激,切断了学生在整数知识“a+b-b=a”这一习惯性的思路,又渴望解开“现价”的谜底。这有利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促进新思路的形成。
第三,变式教学,拓展思路。
单一练习题的重复训练,也是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产生的主要原因。选取基本题型与变式题混合出现,使学生不因结构的定型化而产生思维定势。这也有利于知识的纵向联系。
如教学乘法分配律a(b+c)=ab+bc,这是基本题型,那么变式的a(b-c)=ab-ac在训练时也就要同步出现。反过来这两种题型的逆运算也应在巩固训练里交替出现,使学生在克服定势的负面作用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为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起到了促进作用。
第四,剖析错例,深化概念。
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具有持久性,并不容易在新授后就能完全加以克服,因此还需要持续的强刺激加以消融。这就要求老师注意收集错例,加以整理、分析,再反馈给学生。
例如,学生解答“王大伯家有牛100头,比羊少20%,羊有多少头?”时,出现100×(1+20%)的算式。这是受“甲比乙多几就是乙比甲少几”这一旧思路的影响,错误地认为牛比羊少20%,就是羊比牛多20%,于是把牛看作单位“1”的量,其实这里的羊才是单位“1”的量。针对错误原因,一要在剖析错例中训练学生准确地判断单位“1”的量;二要设计出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学生去比较。这样反复多次进行,才能深化概念,逐步消除思维定势带来的负面影响。
要想克服定势的负面影响,还要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灵活性,让学生认识到应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特别是在教学立体图形时,由于学生空间观念、立体感意识不强,教学时更应多用实物来启发引导,加深印象,以便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牢固深刻的空间立体图形概念,那么学生在学习表面积与体积时就不易混淆的了。
防止和克服定势产生的负面影响,其方法和途径还有很多。比如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及生活习惯,直接启用定势的积极影响来消除其负面影响,这也不失为一种直接有效的办法。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就能使学生消极的思维定势得到最大限度的克服,并在这种消除和克服中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拓宽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定势作用的负面影响。教师是为人师表的的职业,教师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今后的行为习惯。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差,加之又模仿能力强,如果教师你的一些不良言行在学生思想意识里形成定势后,试想:他犯了错误时,那你该如何去批评教育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