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作者】 温远红
【机构】 贵州省金沙县第一中学
【摘要】课堂教学的方式直接决定了教学质量,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又会直接对整个语文教学质量产生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笔者谈论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简单探讨了提出教学有效性的课题的背景,继而总结了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主体积极性;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中学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语文界的热门话题和关注焦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学习,已成为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本文将结合新苏教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探讨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激发学生整体阅读的兴趣,形成整体阅读学习动机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要把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出来,一切都会水到渠成。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学生的整体阅读兴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成为学生的激励者、鼓动者。
首先,教师必须激励自己,使自己本身充满激情,这样才能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声情并茂的进行整体阅读教学。其次,教师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的激情能量,达到主动整体阅读的习性。本学期,一节《春江花月夜》让我多了一份发自内心深处的慨叹,面对这样一篇具有强大的生命震撼力的文章,我尝试进行了整体阅读教学:第一步,先播放《春江花月夜》的古筝曲,让学生去感悟其中的每一细致之处。第二步,让学生有情感的去诵读。第三步,配乐诗朗诵。第四步,让学生结合前三步去随意的讲谈。如:你是如何理解张若虚在诗歌中所表露的情感世界;在整个阅读的过程中,你觉得课文中哪句诗词最能打动你的心?当你面对“春江花月夜”这片景致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等等。充满期待的话语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纷纷举手。整堂课中,师生互动相当突出。而且对课文也有了深入的理解。为此,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我们教师应该用贴切而精练的语言正确、巧妙地进行整体阅读教学,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前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整体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电教设备、音像、挂图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尤其是电教媒体,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它能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一改传统沉闷的课堂面貌,使学生的兴趣大增,有助于实现“轻负高质”和实施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例如,有位老师在上《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通过录音再造形象,在学生面前再现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学生的内心为之振奋,思想产生了共鸣;而另一位老师在上《苏州园林》一文时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片,在学生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园林建筑画面,使学生产生近乎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受到美的熏陶,这位老师把枯燥的说明文教“活”了。可以说,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将会给中学语文愉快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三、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四、课堂教学中注意促进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应科学、准确、形象、生动、视野宽阔地优化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利用现代媒体参与性的功能,通过对事物、具体场面的创设和刺激,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高二下学期语文课分两种类型,一是小说,二是戏剧。我们可以在课前寻找一些影视资料,先让学生有个视觉的感受。如小说《林黛玉进贾府》可以先让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的片断,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以加快学生的感知和理解的进程,增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又如《茶馆》的教学,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茶馆》录像片断,使学生形象、具体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茶馆”的兴衰,导入新课,揭示课题,对学生进一步充分理解这篇课文提供了很大帮助;反之,如果仅采用传统的提问、讲解方法,不够具体、形象,方法简单、枯燥,学生不易理解,失去兴趣。
五、语文课堂教学语言生动形象化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学习动机则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讲求形象、生动、精练、幽默、富有启发性,这样就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学生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能够集中精力,坚韧不拔地探索下去,并能克服学习中的重重困难。
1、生动形象、富于直观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善于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绘声绘色,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生动形象的语言,是最令人深思、最能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的语言,语文教师如能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应用,就能使语言充满魅力、富有启发性;就能启迪学生的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就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动脑去思考、动眼去观察、动口去表述,学会写作,从中获得知识。
2、充满情感,富有节奏感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是指语文教师在深刻体会语文教材的思想内容后发自内心的饱含热情的真情实感。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是指由语文教师内心的情感引起语言快慢急缓的变化,并和语言的轻重强弱、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气语调的刚柔抑扬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语文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样,语文教学语言的节奏也要根据语文教材的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不能为了节奏而节奏。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节奏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3、含蓄幽默,耐人寻味的语文教学语言。语文教学语言的含蓄,指的是含而不露,语文教师只引导思路而不告诉结论,不讲本意而进行烘托和暗示,让学生思而得之。语文教学语言的幽默,是指在保证课堂庄重严肃、科学规范的前提下,适时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短小故事、幽默逗人的比喻、发人深省的典故等,使讲授富有启发性。含蓄幽默的语文教学语言是耐人寻味的,它能启发学生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像力,去丰富和补充语文教学内容。它有如宜人的春风,拂得学生心智激荡,乐得学生学而不倦。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在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阐述,不同的个体,也会有不同的观点,但从评价内容的角度来说,一节好课必定要在融洽地氛围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必定要体现出学科的特色,也一定离不开教师出色的预设和处理课堂教学的能力。多种元素都能在课堂教学中完美整合,就会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庄寿强;《普通创造学》;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孙俊三;《教育原理》;中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