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课程·教材·教法
Curriculum, 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
主办: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K
ISSN: 1000-0186
CN: 11-1278/G4
历史沿革:
1981年创刊期刊荣誉: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11年度核心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ASPT来源刊,中国期刊网来源刊,百种重点期刊,社科双百期刊,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期刊。
新课标下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作者】 汪耀东
【机构】 重庆市忠县中学校
【摘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是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课堂角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正确看待和处理初中语文的教与学的关系,既要突出人文性,又要兼顾工具性。强调自主性,更要强调教学中的“互动”。既要鼓励合作学习,又要提倡独立思考。【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标;课堂教学改革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师生关系上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这是一种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指导思想,如何把这种先进的思想落到实处,让它成为正确处理教与学关系的基本要求,我认为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一、估计学生的思维热点
由于受年龄、生活阅历、知识背景等因素的影响,面对同样一篇文章,教师的思维热点与学生的思维热点往往是不一样的。教师要善于换位思考,备课时不能忽视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即在阅读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可能性,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当“先生”介绍自己时,“后面有几个笑了起来”,教师可能对这句话感受不深,甚至不以为然,教参也未涉及,可学生就不一样,他们可能对这样的话更感兴趣,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笑先生的不修边幅;有的认为这是对先生的不尊重;也有的觉得藤野先生随和,学生不怕他。事实上,学生的回答都有道理,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揣摩比教师来得真切。
二、重视个性评价导向,学会欣赏
人们常说“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树叶”,其实,语文学习更是如此,“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评价学生不能用“一把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的体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学生在新课程学习中才敢于探究和体验,说自己之想说,做自己之愿做。例如,在学习《珍珠鸟》一课,请同学们自由提问时,一位基础较差、探究课文时心不在焉的同学站起来问:“珍珠鸟漂亮吗?”同学们顿时哄堂大笑。我微笑着说:“这位同学问得好,正是珍珠鸟漂亮,人们才去驯养它,也才有这篇人鸟相处的动人故事的发生。”课堂上立即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课后,这个同学红着脸对我说:“老师,我会努力学好语文,只要你不讨厌我。”从那以后,这个同学语文成绩快速上升。这也使我认识到欣赏的妙用,其实,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就会发现我们的学生都不错。
三、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
新课标强调要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师要善于以教师之心度学生之腹,以人为本,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学思路要顺应学生的实际心理,切忌把教师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以免造成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合拍。时代在发展,经济大潮的影响大,我们应当考虑到这些因素,正确指导学生树立应有的价值观、人生观。
四、关注情感共鸣,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它们不仅指学习兴趣、态度、价值、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三者必须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因此,我们要注重情感因素,让学生善于主动体验,使学生进入作者心灵,达到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统一,产生情感共鸣,达到最佳的课堂效果。例如学习《爸爸的花儿落了》,先让学生说说:“你也许有过赖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爸爸是怎样教育你的?你有什么体验?”再带着自己的体验去朗读课文。
五、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
以前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交流”。我们要还给学生一个“交流”的课堂,实现“文本对话”、“师生交流”和“生生交流”。我始终认为课程是学生自我适应基础上的文化再生产。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不是静态的复制、被动的适应,而是动态的生成、主动的建构。服务于这一理念,在教古诗《别董大》时,我重点设计了“自读、探究、交流、吟诵”四个小环节。1、自读。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感知诗意。2、探究。学生自读后,将个人学习所得与小组同学交流,并提出不懂的问题,组内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全班讨论交流。3、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汇报学习情况,各组学生自由补充,发表独特的见解,教师及时引导、点拨。如对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理解,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辩论,各抒己见,灵活的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较,学生很容易地就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创造性地表现了诗人与董大的深情厚谊。这是诗意的升华,诗情的再现。4、吟诵。学生伴随着优美、舒缓的乐曲,反复吟诵,置身于诗的美境,高适和董大仿佛就在学生中间。这样的交流活动,不受时空的限制,教师也参与到交流之中,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在这里,学生以教材为凭借,驰骋想象,合作互动,主体精神得到张扬,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总之,要取得课改的成功,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必须彻底地更新观念,努力地转变教学模式,真正用全新的语文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只要我们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来指导教学实践,并对语文教改始终充满着信念和热情,我们一定会让语文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在课堂教学的探索中开创出一片灿烂的天空。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2、陈安福《中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林崇德《思维发展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